阅读是一连串的奇遇

《教育导报》
2019年第55期教师周刊(总第3312期) 导报四版

 

■刘贤昌

于我而言,阅读就如一连串神奇的相遇,充满惊喜和美丽。

我对文字符号的兴趣发起有些特别。它不是起始于书本,也不是起于成人,而是起于祖坟碑文上的文字。幼时,家里没有书。那时,弟妹以及同院的堂兄妹们爱在祖坟前面宽大的石坝上玩耍。有一次,父亲随意指着祖坟石碑说,这座坟山的主人是前清太学生哦。我有些好奇,便问他是怎么知道的。父亲说,你看上面不是刻有文字嘛,记得很清楚。虽然我们经常在这里玩,可根本没太注意碑上的这些符号叫文字,还可以读。从那以后,我便开始注意上面的文字,虽然一个字都不认识,却常去描画,觉得那些刻得深深浅浅的字很好玩。

上小学后,除了语文课本,家里没什么书籍可读,我就把语文课本反复地读,虽不能背诵,但至少是非常熟悉。读五六年级时,可能是教语文的刘光碧老师的开导、鼓励以及父亲所讲的一些家乡传说故事的启发,我对语文的兴趣日隆,想象力及写作水平也有很大提升。记得那时,我对阅读的渴望越来越强,到处找书看。村里有人在读初中,我就借他们的语文教材来看,听说别人家有什么小说,我也向他们借。借阅的时候,把遇到的一些新词一一抄写下来,时时读和记,一年多下来,写满厚厚的两个大本子。

那时,我最大的乐趣就是父母不让我干农活,在家看书学习了。在读六年级上期时,我得到父亲从我姑父那里手抄的《增广贤文》一书,如获至宝,反复记诵。至今30余年过去了,很多句子依然可以脱口而出。其中的道理也是随着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而慢慢理解,时时暗中佩服古人对于复杂世事早就有着如此深刻的洞察。

读大学时,在一些师友的影响下,认认真真地读过一些书。当时,有一门特别难学的专业理论课,叫语言学概论,很多人对此都觉得枯燥乏味,不知何故,我却非常喜欢,它似乎让我体会到了语言结构的奥秘。后来上美学选修课,又特喜欢读《美是自由的象征》《美学散步》等书,它们让我体会到了审美的愉悦。

对教育、儿童阅读以及对童书密切的关注是入职当老师以后的事了,持续了近20年,真可谓是干一行爱一行。越读越深,越拓越宽,个中缘由,主要有三:一是长期在教育教学的一线,实践中我明确地感觉到有很多问题值得去关注,去弄明白,于是就读了不少相关书籍。二是我担任语文学科教学,时间越久,我越来越觉得语文的世界应该是关乎素养、关乎情趣、关乎审美、关乎能力、关乎价值……只有教师自身积极改变,切实行动,才能影响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改变,而主题阅读是教师自身观念改变的重要途径。它是兼顾全局的根本功夫,就像我小时候对阅读的理解一样,由阅读发现一个更全更美更深的世界,师生均是如此,所以,我力行阅读,广泛推广阅读。三是教育同仁们的倡导,特别是新教育和亲近母语团队的影响,我也卷入其中,写过几年的教育博客,赴南京、宝应等地参加过好几次新教育和亲近母语研讨会的活动,在学校主持过几年教师读书会,长期不遗余力地在班级和家长群体中推广阅读。

我与阅读的故事,就是思想发展、视野拓展以及切实行动的故事,更是成长历程的故事。阅读可深刻地改变自己,变得丰富、从容和睿智,常常也由此影响或引领他人。阅读是自我对精神价值的探索,更是对人生意义的渴求。所以,我一直在阅读的路上。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