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有温度”的家庭教育

《教育导报》
2019年第63期家教周刊(总第3320期) 导报一版

做好家庭教育现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日前,由成都市妇女联合会主办的首届成都国际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举行,国内外教育专家围绕如何构建“有温度的家庭教育生态圈”展开深入探讨,分享了关于家庭教育的观点与思考。

■记者 向颖 吴宇婷

 

1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 陆士桢

 

“衣服的第一颗扣子扣歪了,衣服就穿不好;家庭教育这第一颗扣子没扣好,孩子的整个人生就歪了。”陆士桢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其实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家庭影响的扣子,一个是道德的扣子。”她认为,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人品德。

“我总结了16字原则——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陆士桢表示,家庭教育也是有原则的,很多父母喜欢将自己的理念灌输给孩子,比如,你要成为成功人士、你要成为有钱人等,实际上,这些都不能成为家庭教育的目标。“如今,家长都在焦虑如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忘了思考打算让孩子往哪里跑。”她认为,对孩子来说,志向是最重要的,树立远大的志向,就是找准“第一粒扣子”。

“家长首先要树立一个目标,你是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不要把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陆士桢表示,孩子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对事物的关注和兴趣都可以形成他独特的优势和特长,从而,促使他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她提醒家长,孩子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家庭教育是德、情、智的全人教育,其根本目标是使人“学会做人”,包括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等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一个孩子是否成功的评判标准应该是‘你是否从事了热爱的职业,你是否有一个好家庭,可以让你每天舒放感情’。”而家庭教育建设不仅是家长的事情,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儿童的成长。

“家庭教育需要在新时代、新特点、新规划中确立定位,坚持以德树人、以情育人、以智启人,回归教育本真。”陆士桢建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不生硬灌输,而是启迪孩子的社会认识;不纵容,也不强制,而是科学有效地引领和指导,培养孩子的多元能力;不说教,而是注重家庭环境建设,培育孩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2 .中国家庭缺乏“失败教育”

美国犹他谷大学教授 David Dayton

 

中国孩子都知道一句俗语:“失败乃成功之母。”但事实上,对中国孩子而言,“失败教育”却是十分缺乏的。David Dayton认为,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从小到大,并没有学习过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没有学会正确地接纳和面对失败。这也是中国父母无法摆脱“育儿焦虑”的重要原因。

“我非常爱我的孩子,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会同意他的所有决定。从小,我的父亲告诉我,不管做什么一定要做得最好,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用尽全力。我也这样教育我的孩子。” David结合自身经历,解读了美国家庭对于成功的普遍定义。他谈到,妻子是中国人,儿子小时候,岳父岳母看到孩子摔倒了,总会第一时间冲过去扶。David觉得,对中国家长而言,眼看着孩子失败而不去阻拦、保护,是非常难做到的。但他认为:“让孩子在成长过程接受适当的挫折,有助于他们长大后处理失败与失意。”

孩子需要学习接受失败,平复自己,然后,逐渐找到自己站起来的方法与力量。而家长需要学习的是,容忍孩子的失败,并为孩子创造体验失败的机会。

允许孩子试错,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空间。“所谓的安全空间,是当孩子做错事后,他所惧怕的不是你对这件事的反应,而是事情本身带来的后果。”David说,如果孩子在外面犯错后,不敢回来告诉家长,那么,这个家庭的亲子关系是存在问题的。

而一个优秀的孩子,不仅有足够的“承错力”,内心也充满对成功的渴望。David认为,作为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然后,帮助他们设定目标,让孩子充满自信地实现自我需求。

 

3 .在生活细节中重视精神培育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赵石屏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生存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家长深感力不胜任、束手无策,甚至教育失控。“很多看起来是孩子学业上的问题,实际上是家长自身深层次焦虑的体现。”赵石屏说,常有家长苦恼孩子的作业问题,一些学校要求家长每天必须辅导、检查孩子的作业,甚至将作业布置到家长的手机上,一方面,混淆了家校合作各自的职责,另一方面,如今,孩子的课程专业性非常强,家长已经不能胜任孩子的学习辅导。

赵石屏表示,家庭教育远比大众以为的复杂,它是生物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政策法学等范畴的综合。比如,每个家长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性,但应不应该陪伴是一回事,能不能陪伴则不单单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家长角色的首要责任是养家,为了这个责任,很多家长几乎要耗尽全部的时间精力。“其实,生活情境是最好的教育场合,家长可以在体验中,为孩子提供职业角色的价值示范。”赵石屏说,很多孩子会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爸爸是医生,接到急救电话,半夜三更穿上衣服就走。”足以见得陪伴不是一句空话,家长展示的职业示范是很有价值的,只要家长有心,所有的职业教育、品德教育、精神教育都在生活细节中。

“儿童在家庭的交往中学会最初的社会关系,家庭对取向和认同的影响在生活中发生。而好的品德培养依赖好的家庭精神环境和心理关系,做人的教育首先要优化家庭精神环境。”赵石屏认为,家长要重视孩子的精神培育,促进孩子品学兼优。而“品学兼优”,“品”是在“学”之前的,所以,家庭教育更应以孩子的人品教育为重,即在生活世界中,培养“好人品”以及“会学习”的能力。

“为人父母若能躬行正道、给孩子示范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最好的品德教育、做人的教育就在其中。”赵石屏说。

 

成都市家庭教育报告发布——

现实价值取向影响家庭教育的理性认识

 

为了解成都市家庭教育现状,成都市妇联针对成都市22个区(市)县5835个家庭的家长,5235位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形成“共建有温度的家庭教育生态圈——家庭教育成都模式探索”主题报告。

报告显示,家长对于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体依然迷茫,62%家长认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体是教育局,仅23%的家长依然认为家庭教育主要负责部门为妇联。家庭教育资源利用领域也相对局限,学校依然占主体地位,占比78%,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则占比50%。

从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相关信息的渠道上看,学校、书籍和网络依然是家长们的主要渠道。77%的家长仍然认为学校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和主导;60%的家长则选择与其他家长和长辈交流,对专业机构、专家学者和志愿者利用率较低。

从家庭教育方式的认同度上看,相比传统的说教方式,60%的家长更倾向于参加各种亲子活动,80%的家长和学生更愿意参加趣味性强的家庭类和参观类活动。

82%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能够有意识地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等民主型教育方式,家庭氛围普遍较好。受调查家长在对家庭教育涵盖内容进行排序时,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人格修养三方面的需求度占比排前3位,分别为84%、79%和71%。

这些数据表明,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总体正面,但现实教育环境带来的影响会长期存在。一方面,广大家长已能秉持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有科学合理的期望,不再片面强调学习成绩,更关心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在与受调查家长的交流沟通时,超过7成家长反映,现实教育环境的影响造成的家庭教育理性认识与现实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绝大部分家庭的最大困扰。

 

导读

本届论坛设置了三个平行分论坛,多位社会学、心理学专家从不同的领域和视角,分享了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与见解。相关报道见3版。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