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辅导员黄能贵的坚守

■本报记者 鲁磊

《教育导报》
2016年第87期(总第2984期) 导报一版

“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当年红军使用的‘地瓜弹’,这是自制的‘土炸弹’,当年他们就是用这样的武器和敌人战斗。……”

在泸定县岚安乡九年一贯制学校门口,有一座陈旧的二层小楼,一楼是红军文物陈列室。昏黄的灯光、老式的玻璃柜台、红军锈迹斑斑的武器和残破的生活用品,还有满墙用毛笔书写的简介。在这里,那段历史被定格。

说起红军的故事,黄能贵时而两眼放光,时而泪花闪闪。他既是这个红军文物陈列室的创办人,也是岚安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现在,他每周给学生上一节校外辅导课,内容包括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

“这个‘地瓜弹’的弹壳,就是我后来在那个山崖边捡来的。”黄能贵指着远处被当地人称为石笋梁的地方,对同学们说:“在那悬崖上,23名红军战士全部跳崖,没有人晓得。直到第二年山洪暴发时,尸体、烂枪被冲出来,人们才发现。”

在岚安,村里每个老人都有一肚子红军的故事。黄能贵小时候,父亲黄启文也常常给他讲。“讲到动情时,我爸爸泪水纵横,我也哭得一塌糊涂。”高中毕业后,黄能贵回到岚安文化站工作,受父亲影响,他开始收集整理在岚安的故事和遗物。那时候,他常常自己掏腰包买上好茶好酒,到村民家中去收集资料;为了征集红军文物,他常常入不敷出。“1985年,我为了征集一个红军的盐巴桶,四处借债,因为对方开了500元的‘天价’。但我无论如何也要买到,那是红军到过岚安的重要证据。因为盐巴桶是竹制的,而岚安是高原,并不产竹子。”

1990年,黄能贵家新建房屋,他不顾家人反对,把房子的一半辟为红军文物陈列室,也无偿用作岚安学校的校外课堂。在这间昏暗、简陋的屋子里,黄能贵日复一日地给学生讲述红军在岚安的故事,今年已经71岁的他,已经义务讲了二十多年。

“我们岚安,古代叫做昂州,是连接成都、雅安汉人地区和康区的必经之路。”黄能贵已经讲不清楚给多少学生重复过这样的历史:1935年11月3日,红四方面军第四军、三十二军到达岚安地区,建立了西康省昂州苏维埃政权。“当时除了苏维埃政府,红军还设立了儿童团、妇女会、鲜花队(以女童为主)等群众组织,取消了苛捐杂税,开展了土地革命,传播了共产党的政策主张。”

1935年12月25日晚,国民党十六集团军李报冰率领315团、317团、318团“血洗”昂州。23名红军战士被安排阻击敌人,掩护县委和政府转移。大雪封山,战士们弹尽粮绝被逼退到悬崖上,打光了全部115发子弹,击毙击伤敌人50余人。排长高喊“红军万岁!”后,率先跳下悬崖,战士们随后相继跳下悬崖。只有“红军万岁!”呐喊声久久回荡在山谷。

“后来,乡亲们趁着黑夜掩埋了红军烈士的尸骨,经过清点,一共607具。这些红军娃娃到现在都不晓得名字。”黄能贵喃喃地说,“同学们呀,你们长大后,也要把这些故事讲给你们的娃娃们听,咱们岚安人永远不能忘了他们。”

黄能贵说,红军长征之所以能胜利,靠的就是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和跟老百姓生死与共的精神。“这些精神靠什么来承载?要靠历史来承载呀!”黄能贵说,红军的故事,他也不知道还能讲多久,盼望着岚安后辈们能够牢记历史。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