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变形记”:小空间大作为

■本报记者 董志文 何文鑫

《教育导报》
2019年第105期校园周刊(总第3362期) 导报三版

一大早进城后,记者在道孚县老城区的道路里斗折蛇行,来到了藏于居民区里的道孚县城关第一幼儿园(以下简称“城关一幼”)。跨进大门,校园并不大,但是干净、整洁、安静。记者走进教学楼,被教室外走廊上一个个小小的书架吸引,上面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各类幼儿书籍。

随之而来的疑惑也困扰着记者,为什么教室的走廊和转角都要精心布置小书架呢?为什么楼顶都要铺上草坪呢?

因地制宜,为幼儿成长拓展场地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滚滚向前,城关一幼入园幼儿从当初的不足100名发展到如今800多名,导致人均空间严重不足。

园长李艳谈到,学校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重新修建的,当时设计的学位只有100多个,而现在一下激增到800多人,学校已经完全超负荷运转了,学校周边都是居民区,也不太可能新建教学楼。

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给学生拓展更多的活动场地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包括李艳在内的城关一幼老师。

“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我们也要想法拓展学校的空间,满足家长的需要。”李艳说。

在李艳的带领下,全园教职工积极开动脑筋,建言献策。幼儿园巧妙拓展空间,将走廊开辟成阅读区,给孩子更多的活动体验区。李艳十分骄傲地说:“教学楼顶都被我们铺上了草坪,利用起来,保证幼儿每天能有一小时的户外活动空间。”

记者也看见,在校园看不到一块荒废的土地,连角落都被充分地利用起来了。“你看,我们每个班级都开辟了2-3个活动区角,真正做到‘班班有区角,人人玩区角’,让幼儿在玩中得到学习和发展。”李艳说。

加强交流和阅读,让幼儿过好语言关

道孚县政府对幼儿教育投入持续增加,家长也逐渐认识到了幼儿阶段教育的重要性,全园幼儿80%来自全县各个乡镇。学校90%以上是藏族学生,说着4种不同的方言,阅读及听说能力较弱,不会说标准藏语、也不会说普通话。

在民族地区,部分学生读到三四年级时都不会说普通话,更不用说提升教学质量了。李艳说:“行业有句自我调侃的话:‘小学说学生在幼儿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中学又说小学没有打好基础,’所以,归根结底我们要在幼儿阶段就要突破语言关。”

“我以前在学校教书的时候,我说上课了,学生以为是下课,一窝蜂地跑出去了。”在学校教了6年书的甲旦很无奈地说。

为解决民族地区学生语言难关,城关一幼积极推行早期阅读活动,老师根据学生的需求来确定特色阅读课程,将早期阅读有序地贯穿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教育中,确保让孩子多说话。学校鼓励老师在校园讲普通话,还通过鼓励学生和家长用藏汉双语讲微信小故事,激发学生和家长的学习兴趣。

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营造学习语言的良好环境,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之后,学生的基本交流都没问题。

结合实际,开设地方特色文化课

学校结合地方特色,深度开发和利用节日课程,向学生介绍我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幼儿在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过程中,学会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包容。

“利用中秋节开展‘花馍馍’传承记忆的味道系列活动,加强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学校利用国庆开展‘祖国妈妈,我们爱您’活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让学生当护旗手,增加活动的神圣性和仪式性,给孩子从小就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李艳说。

面对民族地区教师的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学校正视地域文化及教师文化差异。李艳说,幼儿园正大力推进观摩学习教学教研活动,每周对成都市机关三幼的课程进行反复研读并进行重构,让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藏区生根发芽。

道孚县城关一幼在有限的空间内,不断进行开拓、发展,也一直走在办好民族地区优质幼儿教育的路上。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