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阅读新天地

《教育导报》
2019年第123期教师周刊(总第3380期) 导报四版

■王贞鹏

一所喜欢阅读的学校,就是好学校;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就是好老师;一个喜欢阅读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教师具有书卷气,学生带有书生劲儿,学校充满书香味。

浙江大学创始人竺可桢校长曾追问考入浙大学生两个著名的问题:“你来浙大干什么?”“将来毕业后做什么人?”我也顺着这种思路,想追问一下老师们两个问题:“你来学校干什么?”“你在自己的课堂上做什么样的老师?”如果老师们能把这两个问题回答清楚并且能躬身实践,于生于己于校,善莫大焉。

当下中国,阅读生态与阅读环境均不算佳,不少人还未具备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的意识。阅读活动多靠“推动”,阅读经验多靠“推广”,年度推动读书人物多靠“评选”。在这种语境下,我建议教师们在开展阅读活动时遵循“四多四不”的原则,为孩子的未来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多看方向,不逐风向。坚持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一定会让学生终身受益。这是真理,毋容置疑。受益不仅仅停留于让学生考上一所好的学校,而是让学生借助阅读的力量,建构起自己的思想,成为一位有独立人格、内心和谐、向善向美的合格公民。这也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之问题。所以,老师回到自己的课堂,要多看阅读给学生带来好处的“方向”,不要一味去追逐打开阅读方式的“风向”。在阅读教学上,切忌亦步亦趋、盲目炫技,而是需要老师结合校情、班情、学情,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大家一道为学生营造阅读的春天。

多寻出路,不想退路。有老师会说,我教的学生基础差,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困难重重。实际上,只要自己用心去做,方法总比困难多。比如,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专门开辟阅读课,一周一次、一周两次,均可。阅读完毕,双周可以举行读书交流会或读书分享会等。只要你用心设计和思考过自己的阅读课,学生一定会有收获。胡适先生曾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学校开展的“阅读者”系列展示活动,不管是老师、学生都收获满满,无论是“我爱唐诗宋词”的飞花令,还是关于“华为”手机的现场作文大赛,学生的回馈都能给大家惊喜。

多做主人,不当客人。在指导学生阅读上,老师们要多当主人,要思考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应该主动涉猎一些阅读的理论,什么是泛读、什么是精读、什么是选择性阅读、什么是群文阅读、什么是专题阅读。这都需要教师进行专业化的理论阅读。只有老师率先示范和引领,学生才能跟老师迈上阅读的大道。老师不能在阅读的指导上充当一位旁观者或麻木的看客,“阅读都是学生的事,与我没有多大的关系。”这是荒谬的观点。如果老师在阅读上长期停留在“看客”的状态上,不仅会矮化自己,而且会阻碍学生的精神成长,贻害无穷。

多干实事,不务虚。在指导学生阅读上,老师们一定要有坚持的毅力和沉下心的定力,多为阅读想一些办法,多为阅读做一些实事。比如,对学生读书交流或分享的好文章,进行收集,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或专辟展板进行展出,亮出学生风采。也可以把学生作品编订成册发给学生,见证学生阅读的成长历程,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往往就是他的阅读史。

在指导学生阅读上,可以同学科组老师相互学习,汇聚力量,形成指导本校学生阅读的策略。也可以,跨学校形成阅读联盟,共同举办一些阅读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推动阅读。也可以,借助网络加强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少年阅读,如石上之刻;中年阅读,如木上之刻;老年阅读,如沙上之刻。所以,老师们,阅读应该从孩子抓起,让他们受益终生。因此,老师们要在阅读之路上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给学生的人生添暖,给学生的精神导航,给学生的未来奠基。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