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学会自律

《教育导报》
2019年第126期家教周刊(总第3383期) 导报二版

相信很多孩子都有过这种情况,原本制订好的计划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中断,原本可以很快完成的事情却一直拖到了最后时刻才完成。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孩子的自律能力不够,良好的习惯没有养成。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好习惯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对于孩子更是重要,不良习惯驱使孩子偏离正道,而好习惯可以推动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而自律这个好习惯则可以帮助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

那什么是自律呢?自律是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守法度规则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没有的话,一切纪律将变得形同虚设。

那么,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用“合适”的方法为孩子制订“合适”的计划

在给孩子制订计划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我们在为孩子制订计划的时候,可以多跟孩子沟通,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参与感和仪式感,不要让孩子觉得所有的“规矩”都是为他而定的。如果让孩子感觉自己是被威胁、被胁迫、被强制、被控制着做这些事情,孩子们就会采用“不合作”的态度来蒙混过关抑或是进行消极抵抗。这与我们的目标也就背道而驰了。因此,我们在制订计划的时候,要尽量照顾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孩子会更倾向于听从喜欢他们、尊重他们的人。充分跟孩子沟通,是解决孩子抵触情绪最好的方式。

2 .家长可以实行必要的奖惩机制

家长在给孩子制订计划后,可以利用一些制度来达到帮孩子养成自律好习惯的目的。例如,当孩子今天的计划超前完成的时候,家长可以奖励孩子一个喜欢的东西,或者取消一个孩子不喜欢的规定。比如,孩子喜欢玩具,就可以奖励孩子玩具,孩子不喜欢刷碗,那就不让孩子刷碗。当然,如果孩子没有完成原订计划,家长就可以处以相应的惩罚。无论奖励还是惩罚,都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坚持下去,家长就可以看到成效。

3 .孩子在执行计划的时候,不去打扰

自律的要素之一就是专注力,一个孩子如果做事情经常被打断,他就很容易被各种事情所吸引,到最后该做的事情,都没有做好。

有家长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原本在好好地写作业,家长一旁辅导。也许是心疼孩子,一会儿帮孩子扇扇风,一会给孩子递上盘水果,一会又纠正孩子的坐姿和握笔姿势……殊不知,家长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所以,作为家长需要对孩子的学习环境做出一个整体的安排,尽量让孩子的计划在执行的时候,可以不被打扰地进行。如果实在做不到,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一个打断后补偿的规则。推动孩子把自律变成习惯,其实也只需要20天左右。

从帮孩子坚持一个计划,到帮孩子养成一种习惯,都是需要父母日积月累的“狠心”与坚定。而一旦孩子在父母的培养下,拥有了自律的能力,他就能掌握自己度过每一天、每一年、每一个人生阶段的方式,那将会是我们送给孩子最为宝贵的财富。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