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龙:决定人生宽度的不是起点而是转折点

■记者胡敏

《教育导报》
2019年第158期家教周刊(总第3415期) 导报三版

编者按

为响应国家弘扬良好家风号召,深入挖掘每个家庭内在的教育资源,本报联合成都市成华区妇联、成华区教育局、成华区教育局社区教育学院和成华区一缕阳光家庭教育公益服务中心,开展“讲家族故事,展良好家风”活动。欢迎家长讲出您的家族故事,弘扬家族中行之有效的育人文化。本期,我们邀请成都市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刘小龙讲述勤奋之家的故事。

“我用24个字概括我的艰辛求学路。”讲话嗓门大、逻辑严密、信息量大,稍一走神就接不上,这是家族故事大讲堂上,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刘小龙给人的印象。

很难想象,学生时代的他曾因自卑,和女同学说句话都会脸红。农村孩子就很难走出大山?自卑孩子长大难有出息?平凡岗位注定无所作为?NO!刘小龙的成长经历,就是不断突破环境和自身的局限,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一个有故事的童年

清晨的薄雾笼罩乡村,牛儿悠闲地啃着新鲜的青草,少年靠着一棵树坐下,大声地读书,声音在山谷中回响……多么美好的画面。这个少年就是刘小龙。因父亲在成都上班,家中仅母亲一人操持,4个孩子5口人,母亲像个陀螺一样忙个不停。刘小龙主动为母亲分担家务和农活,成了家中的壮劳力。

农家生活虽艰辛,但母亲却让这一切变得温暖。一件事让刘小龙记忆深刻。村里一位伯母早年丧夫,体弱多病,母亲常常关心、接济她,常常让儿子去送饭送菜。这一切刘小龙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

农忙的间隙,母亲爱讲故事。一个老人有3个好吃懒做的儿子,老人担心去世后3个儿子没饭吃,弥留之际告诉儿子,一块地里埋着很多黄金。老人过世后,3个儿子争先恐后挖黄金,结果黄金没找到,这块地却有了好收成,3个儿子一下子醒悟了,这是让大家勤劳致富。“麦穗弯弯似金钩,个个金钩有看头。远望一片黄金海,地里今年又丰收。”故事讲罢,母亲还随口念出一首自创的“打油诗”。

多少个辛苦劳作的日日夜夜,母亲的故事和“打油诗”,成了物质贫乏年代最好的精神营养。“那些曲折的故事是童年生活的调剂品,不知不觉就播种下了良善的种子。”刘小龙说。

“有坏的一面,就一定有好的一面”

刘小龙用24个字概括漫漫求学路:小学半耕半读,初中半饿半饱,高中半梦半醒,大学半惧半勇。

直到现在,刘小龙偶尔还会梦到自己在参加高考。高中时期,他学习非常刻苦,晚上常常学到深夜不肯睡觉。他所在仪陇县属于“老、边、穷”地区,当时升学率不高,因数学成绩不理想,一位数学老师竟要求他不参加高考。结果那一年遇上“史上最难高考”,全班一个都没考上,他的数学反而考了全班第二名。

“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坏的一面,就一定有好的一面。”刘小龙的专业是政史教育,他最感兴趣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高考虽然失利,但他这一年却进步不少。果然,第二年,他顺利读上了大学。

读了大学,来不及兴奋,刘小龙马上面临新问题:和很多城市同学在一起,其他人知识面广,他却说不上话,更要命的是普通话还不好,一开口,别人就忍不住笑起来。这时,大学老师让他担任团支部书记,刘小龙觉得自己一下子被放在聚光灯下。“你来自贫困山区,希望你好好历练,大胆闯一闯。”老师一番话给刘小龙莫大的鼓舞。

“大学是人生的转折期,勇于尝试、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没有阵痛就没有成长。”回首往事,刘小龙说,通过做好一件件小事,自信、眼界、魄力,慢慢发生了质变。

第一份工作,是在一所职业高中,彼时,国家尚未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高中仅作为极少数人的选择而存在。生源少,事情少,刘小龙闲不住,主动请缨,给校长写材料。随着教师的调动,校长办公室的人越来越少,原来4个人干的活,只有刘小龙一个人干。

压力、疲乏随之而来,早上7点到下午7点,坐下来歇口气的时间都没有。“正是这段时间,让我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后勤等事情的来龙去脉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刘小龙发现,这段经历中获得的历练对他今后从事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

良好的生活习惯向学习、工作中迁移

近日,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课题研究成果《基于高年级中重度智障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转衔教育的实践模式》获得四川省第六届普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个模式的基本架构,是刘小龙在一个暑假,花两天时间搭建而成。他尤其擅长逻辑思维,抓住事物本质,条分缕析搭框架。

这种思维的严谨性,还有学习中、工作中的很多习惯,刘小龙认为都得益于母亲的教导。“良好的生活习惯,会向学习、工作迁移。”刘小龙说,小时候,母亲的口头禅是“做事有头有尾”,要勤奋、要积极,不管是她自己,还是对子女的要求都是如此。

温暖、安全、细腻、包容……这是母亲在刘小龙心中的形象。一个母亲对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一颗有情有义的心、自强不息的意志、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出生无法选择,充分利用,顺势而为,事物都有两面性。”刘小龙说。对于很多人来说,出生在大山就意味着很难走出去,内心自卑就意味着很难有出息,工作起点在普通岗位就很难有作为,而刘小龙一次次突破环境和自身带来的局限,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母亲儿时的教育带给他克服困难的力量。

“有些事情不需要任何人安排,你自己就想去做好。”刘小龙说,不管是在职业高中,还是后来在一所专收农民工子弟的普通学校到现在在特殊教育学校,他找到的做教育的内生动力,最初就是从母亲给邻居的一碗饭开始。

家风对话

周刊记者:父亲在您的成长过程中有什么影响?

刘小龙:小时候村里放坝坝电影,放映机坏了,父亲几下就修好了,我心里特别自豪。父亲让我有爱、责任和规则意识。但父亲非常严厉,我喜欢的画画、练字都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给我带来很多困扰。长大后,我理解父亲对子女是100%的爱,只是有时爱的方式,并不是孩子需要的。

周刊记者:母亲会讲故事,还自创“打油诗”,她是怎么做到的?

刘小龙:母亲的故事是童年最温暖的记忆,每讲个故事就有一首打油诗或童谣,适合小朋友认知。这些诗和童谣大部分来自于她的父母和村里老一辈人。她记得多了,有时也自创。这首“麦穗弯弯似金钩”就是母亲自创的打油诗。

周刊记者:您提到人要学点哲学和逻辑学,为什么?

刘小龙:哲学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很多生活、工作中的问题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逻辑学能让人思维更清晰、系统。我见过有人每天把几十张报纸杂乱地放在桌子上,工作也毫无头绪,今天做一点这个工作,明天做一点那个工作,毫无章法,效率低下。母亲一直教我做事有头有尾,有条理性,这些生活习惯会迁移到我的学习、工作中,做事时让每一件事形成闭环,效率也会提高。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