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心理关护——悦纳孩子,让心灵回“家”

记者 胡敏 实习记者 梁童童

《教育导报》
2020年第45期·家教周刊(总第3462期) 导报二版

“我和妈妈老是吵架怎么办?”“做什么事都没兴趣,是不是抑郁?”“‘神兽’还不开学,家长管不住了怎么办?”……成都市中小学应对疫情心理关护热线和网络心理辅导平台自2月10日以来,共有566人拨打过热线或通过网络进行咨询。

“这反映出公众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了。”成都市教科院德育与心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曹璇说,并且比起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期,我们的心理危机应对能力有了很大提高。2019年,成都市首批学校心理辅导员 A证学员刚刚结业,今年立马就上了“战场”,通过心理热线及 QQ辅导平台,给242人提供了有效的心理援助服务,14%的危机个案来访者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及时的心理疏导。

新冠肺炎疫情属于重大社会应急事件,在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同时,也给每个人,尤其是未成年人造成不小的心理冲击。

“危机个案”与不良亲子关系高度相关

“我要崩溃了!” QQ上弹出这句话时,曹璇的心都揪紧了。屏幕另一端是一个初三女孩,她的父亲因疫情无法外出工作心情烦躁,无法容忍孩子一丁点的玩耍行为,要么动手、要么冷战。因为是单亲家庭,家中无人缓冲矛盾,女孩情急之下向成都市中小学 QQ网络心理辅导平台求助。在曹璇的开导下,女孩情绪稳定下来,末了还留言:“谢谢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求助平台刚开通时,并没有人打电话,曹璇还以为是电话坏了,测试了好几遍。到了居家学习时期,求助的学生多了起来,复课前,则是家长的求助电话较多,焦虑“神兽”什么时候开学,跟孩子长期相处很崩溃。

“最长亲子陪伴期,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亲子沟通。”曹璇说,不少原生家庭以往就有不良沟通模式,因为亲子相处时间的增加,矛盾进一步激化。

复课第二天,高二学生小林(化名)割腕未遂。小林父母大惊失色,紧急求助四川师范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主任杨雪梅。“小林在用行动向父母表明:我都这样了,你们不要再强迫我了!”杨雪梅说,表面上看,孩子是惧怕学习,根源却是孩子不相信父母能接受考得不够好的自己。家长调整心态后,小林主动要求复课。

复课后,成都市成华区对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普查,对一些需要心理支持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这些学生,有的疫情前已经医院确诊有心理疾病,有的出现厌学、失眠等情绪和行为问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巨红琳是成华区心理辅导工作专家团队成员,她发现这些孩子对生活缺乏规划,缺乏价值感和动力感,疫情后期心理老师的陪伴对他们尤为重要。“家庭教育是一个突破口。”巨红琳说,这些孩子成长中得到的心理支持较少,不是家长不爱孩子,而是爱的方法不科学,导致孩子接受的爱较少。比如,期望过高给孩子带来压力,或者大量说教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孩子心理出现的困扰和疾病,往往会被家长误以为是叛逆,是孩子为自己学习不认真找借口。

心理画像:青春期孩子最需要关注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院院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陈秋燕根据成都市中小学心理援助热线反映的情况,给疫情期间的学生心理进行了画像:线上学习的方式给了孩子很大的自由空间,但同时,也有许多孩子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而当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一如以往,孩子却达不到其标准时,矛盾就产生了:家长责怪孩子不认真,孩子认为是家长不理解自己。

“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特点,进一步激化了矛盾。”曹璇发现,求助的孩子中,初中段的孩子特别多,小学高段和高中生也占一定比例,这些孩子正好处在青春期。根据脑科学的研究,大脑中控制情绪的区域在20岁以后才相对成熟。青春期孩子容易冲动行事,这是心理上的高危因素。“孩子很激动时,家长或老师千万不要硬碰硬。”曹璇提醒,否则,孩子很有可能发生过激行为。

曹璇认为,决定孩子是否能够顺利度过心理危机的有三个因素:孩子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珍爱生命的意识、和谐的亲子关系。“关系大于教育。”曹璇说,如果家庭氛围是和谐的、健康的,即便是面对一些家庭内部冲突,或者外界的学习、生活压力,孩子也不会做出极端行为。

长效机制: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

一方面,疫情给孩子带来心理冲击;另一方面,我们的主动作为,能减少疫情带来的消极影响,扩大积极影响,从而转危为机。

陈秋燕认为,疫情也带来了积极影响:一方面,亲子矛盾凸显也是孩子和家长成长、学会处理亲子矛盾的契机,这些矛盾很可能一直都存在,只是因为以往亲子相处的时间被学习、工作挤压,使得亲子双方格外珍惜在一起的时光,掩盖了这些矛盾;另一方面,疫情带来的机遇不仅停留在青少年(甚至是全社会每个人)的心灵成长层面,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对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月,成都市教育局制定实施《成都市关于加强返校复学后师生心理关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区(市)县做好四个结合:全面摸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摸清师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采取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增强心理服务覆盖面;通过线上咨询与线下实践相结合,提升心理服务实效性,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相结合,构建心理健康工作长效机制。

“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目标,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成都市教育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成都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已形成闭环。首先,班主任是第一责任人,其次是专兼职心理教师,再次,打通绿色转介渠道,将已经出现心理疾病的学生交由心理医生诊治。

成都市对教师进行学校心理辅导员 ABC三级培训,已经实现班主任 C证全覆盖,全市60%的心理专兼职教师、班主任、德育干部、德育心理教研员获得 B证,50名优秀专职心理教师获得 A证。随着《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2019—2022年)》的发布,师资力量还将进一步增强,成都市将参照国际标准1000:1的生师比,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各区(市)县也积极推动心理健康关护服务,如青羊区制定《中小学班主任疫情期间心理防护与心理辅导工作手册》,明确工作规程;武侯区成立家校沟通工作专班,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成华区启动100场心理团辅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长远工程:发挥家长的托底作用

建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是让孩子在集体的大家庭中感受到温暖,而更为长远的则是,营造足够温暖的小家,从小给孩子创造身心健康成长的原生家庭环境。

“父母是给孩子托底的人。”曹璇认为,一个人面对困难的勇气、自信最初来源于父母无条件的爱。

孩子在适应居家学习、线上线下教育衔接的诸多挑战中,如果出现畏难、失误或者暂时的低谷,无人理解甚至反受指责,家庭没能成为孩子心灵的“避风港”,那么,他的每一天都像“荒野求生”,充满凶险。

“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除了学校教育,还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成都市教育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认为,怎样让我们的家庭教育符合学生心理成长需要,需要家长和整个社会再思考。

目前,成都市教育局通过“开好一场家长会、建好一个家委会、建成一个家长学校”,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并且通过网络、电视媒体,传播科学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依托“熊猫智慧家长”栏目,定期发布家庭教育微视频,推广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符合子女心理健康的要求。近期,成都市教育局还将与四川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推出“听我说”心理访谈公益节目,让更多家长、老师听到孩子的心声,打破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心理隔阂,让家长掌握跟孩子沟通的科学方法,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常识。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