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这是杜甫看到的春天景象,诗的题目可以叫‘所见’。”
一次语文课上,冕宁县复兴小学语文教师曾松和学生们讨论为杜甫的《绝句》重拟诗题,同学们争先回答:“望春”“春色”……一言一语之间,课堂活泼灵动。
“课堂中也有可爱的生灵。”课后,曾松记录道。像这样的教学瞬间,曾松十分关注,细腻的笔触里充满了对学生的鼓励和对语文的热爱。
做喜欢的事,无需刻意坚持。从教16年来,曾松从一名特岗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获凉山州优秀教师、敬业奉献“凉山好人”等荣誉。对他来讲,这16年的教学生活过得快乐、幸福,“上好让学生开心快乐、学知识、悟做人的语文课,是我喜欢的事情,我会好好做下去,以干事创业的闯劲儿和坚持,站好三尺讲堂。”曾松说。
奔向凉山
“因为那里更需要教育”
小学四年级时,曾松就对“喜欢和同学们玩在一起”的雷老师印象深刻,他发现:“老师不仅教授渊博的知识,还能带给学生快乐。”自那时起,他体会到了一位好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并悄悄在心里种下了“成为人民教师”的愿望。
2005年,曾松考上师范院校,从老家马边彝族自治县去往绵阳,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出远门。在大学里,曾松不仅扎实学习专业知识,还用心培养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爱好:对音乐感兴趣的他自学了钢琴,并在看到计算机带来的社会巨变后,坚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2008年,曾松临近毕业时,发生了汶川大地震,身处江油的他积极响应学校志愿者团队号召,搬运物资、做心理疏导……灾难让曾松感受到了人间大爱,也更加坚定了他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信念。
“落后的地方让孩子们见识太少,成长的可能性太少。”面对去往何处教书的问题,从县城走出来的曾松不忘初心,甘愿舍弃大城市的繁华,选择去往边远地区、农村地区,“因为那里更需要教育。”
2008年9月,通过“特岗计划”,曾松以面试第一名的成绩来到了凉山州冕宁县复兴小学。彼时,复兴小学只是一所普通村小,曾松是学校最年轻的教师。初登讲台,曾松像曾经的雷老师一样亲近学生,和他们“聊生活、爱好、兴趣”。一学期后,班上的孩子都喜欢围着曾松问问题,和他一起玩。
淳朴的村民、热情的同事以及可爱的学生,这一切,都让曾松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温暖。
“学校没有新进年轻教师,没有持续的‘新鲜血液’带来提升教学的冲劲儿。”面对农村教育缺少年轻教师的现实,“特岗计划”服务期满后,曾松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下来。“我要带给学生积极阳光的影响,让他们看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他说,而这一待,就是16年。
深耕语文
从特岗教师到特级教师
扎根农村课堂16年,曾松不断钻研教法,并在各类赛课、教研中,精进教学能力,为农村学生上好每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2016年,他被评为四川省特级教师,把特岗教师对教育的满腔热忱修炼成特级教师的一身专业。
曾松的语文课从不枯燥。在他看来,摇头晃脑地背课文、重复枯燥地写练,只会磨损学生对语文之美的感受。为了达到“养学语文之趣,获用语文之乐”的教学追求,曾松会利用传统节日,带着学生一起包粽子、做月饼,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屈原、了解端午节和中秋节,进而了解语文文本背后的文化。
曾松的语文课堂不仅有文化底蕴,还有科技含量。早在9年前,他就开始用计算机随机点名程序在课堂上抽学生答问,保障对学生“学”的评价足够客观。他不断更新技术手段,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智慧”课堂。此外,“走进想象”“课堂里的可爱生灵”“诗意成长录”……曾松还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记录学生在语文课中闪光的点滴。
近年来,四川省大力推动“学前学普”行动,在此影响下,小学入学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相比以前有了质的变化。但细心的曾松发现了语文教学面临的新困难。2016年,在一次以“语文口语交际”为主题的赛课比赛中,曾松发现,平时卷面成绩高的孩子需要流利、熟练地进行口语表达时却犯了难。
深入了解后,曾松发现,学生们只在语文课堂上使用普通话,其他课堂上还在说方言,回家后,学生更是将拼音、词语、语法忘得一干二净。他意识到,想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打破方言的用语习惯尤为必要。于是,曾松建议学校加强落实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普通话交流的要求。
此外,为了解决“学了语文不会用”的问题,曾松还提高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的用语环境。
曾松对语文教学的研究不仅体现在教学实操上,也体现在理论和竞赛方面。2010年,曾松撰写的关于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论文在省级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2015年,从大学就坚持学习信息技术的他,“跨界”在省民族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中获得省级决赛小学组一等奖。
积蓄“活水”
“老师起码得有‘一池子’的水”
“快乐”“幸福”,谈起语文、谈到学生,曾松总是将这两个词挂在嘴边。
2018年的教师节,曾松收到了一张电子贺卡,来自他任教第二年教的一个学生,贺卡中写道:“我不曾忘记,带着‘小蜜蜂’激情讲课的您;我不曾忘记,与我们玩笑嬉戏的您……”这张贺卡让曾松感动了很久,并珍藏至今。
这些年来,冕宁县复兴小学从一所村完小发展到镇中心校,规模逐渐扩大,如今成为一所拥有1800余名学生的县直属小学。桃李成林,校园日新,作为凉山教育变革的见证者,曾松打心眼里感到幸福。
2022年,冕宁县第一批名师工作室成立,曾松成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工作室的60余位教师来自全县各个小学,“用闯劲儿与想法带动全县更多的语文老师,践行语文教学改革。”带着这样的自我期许,曾松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信息时代,学生如今通过各种媒介接受的信息远远超出教师。”曾松说,“以前的教学是老师有‘一桶水’,教给学生‘一杯水’,如今老师起码得有‘一池子’的水。”
从学生的老师到年轻教师的师傅,曾松进一步感觉到,“水”量的大小不足以引领学生,唯有用“活水”点亮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学科中“畅游”,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立志成才,才是教育的目的。
对老师而言,营造“活水”的秘诀就是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我。为此,曾松带着工作室教师一起学习课标、学习名师讲堂、上公开课……运用教学、教研、培训等方式,转变老师们凭个人经验教学的落后方式,搭建平台、共同成长。
“语文教学最怕的是教书先生自己不爱读书。”曾松鼓励工作室的每位教师从自身做起,“养学语文之趣,获用语文之乐”成为整个工作室的教学理念。
“不做‘躺平式’的老师,抱着幸福的心态去看学生、同事,去看教育教学、专业成长。”曾松嘱咐工作室的教师,“以积极的心态做好一件事,进而将教书育人作为一项事业去钻研,喜欢这个职业才会收获快乐,才能在坚持中得到事业成长的幸福。”
在州县教育前辈和学校同事帮助下成长起来的曾松,如今在区域教育建强教师队伍的工作中,担当起了引路人的角色,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所思所行,辐射给一批又一批年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