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巴中市巴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岳强

《教育导报》
2025年第48期(总第4063期) 导报三版

在教育信息化2 .0时代,人工智能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正在重构数学课堂的生态。本文通过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重构情境化教学模式、推进教学评价数字化转型三大实践维度,系统探索 AI技术与小学数学十大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路径。教学实践数据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使课堂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并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教育创新提供了可行范式。

一、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智能建构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传统课堂的育人模式。通过构建动态学情图谱、自适应学习系统和智能分层支持策略, AI技术为每个学生打造专属学习路径。

1 .动态学情图谱构建

基于多模态数据采集的学情分析系统,实现了教学诊断的精准化。在某校四年级“小数加减法”单元教学中,智能终端累计采集课堂练习数据200份(正确率72%)、语音问答34组。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学生表述,发现23%的学生存在“机械记忆小数点对齐规则,忽略数位对齐本质”的认知偏差。深度学习模型溯源前测数据时,识别出“整数加减法末位对齐”产生的负迁移效应。教师据此设计“货币单位对齐”具身活动,在“6元5角+3元8角”的实物操作中,学生通过元角分单位的直观比对,自主建构起“单位对齐”与“小数点对齐”的等价关系。课后访谈显示,85%的学生能准确解释对齐原理,如,学生小明说:“小数点对齐就是让不同单位各归其位。”这一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运算能力与数感,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2 .自适应学习系统

知识图谱支持的智能推荐系统,实现了学习路径的个性化定制。在“乘法分配律”单元,系统依据认知风格差异提供三种学习方案:具象思维型学生通过虚拟计数棒拆分动画【直观呈现(3+2)×4=3×4+2×4】建立符号意识;抽象思维型学生在数字迷宫游戏中完成等式变形推理;社交型学生通过编排校园义卖定价剧本发展建模能力。对比实验数据显示,个性化分组在公式迁移应用方面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传统分组,充分体现了自适应学习系统的优势。

3 .智能分层支持策略

混合现实技术支持的差异化任务设计,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精准落地。在《长方体体积》教学中,学困生通过扫描 AR快递盒模型,动态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联;资优生则需设计“可变形快递箱”3 D方案,综合运用体积公式与优化思想。学生小李的作品通过改变箱体棱长比值,使运输空间利用率提升约20%,印证了“数学公式是解决问题的密码”的实践感悟。这一设计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素养,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情境化教学的沉浸式重构

智能技术构建的虚实融合场景,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推动数学知识向真实情境深度迁移。通过虚拟现实场景构建、智能化问题生成和探究式学习支持,学生能够在更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1 .虚拟现实场景构建

AR技术支持的几何教学,实现了抽象概念的可视化呈现。在《展开图》教学中,学生通过手持设备将课本的立方体转化为可拆解的三维模型。当错误折叠时,碰撞检测算法实时标红冲突面,即时反馈机制使错误修正效率明显提升。学生小彤课后用正六边形展开图制作“星星收纳盒”时感叹:“数学就像魔法折纸!”该活动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几何直观与空间观念,让几何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2 .智能化问题生成

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命题系统,架起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结桥梁。在《平均数》教学中,集成气象局 API的引擎抓取哈尔滨(12 .6℃)与广州(28 .3℃)实时气温,生成个性化问题:“两地温差是多少?绘制折线图需标注哪些要素?”此类真实情境问题非常有利于数据意识的培养。“轴对称图形”单元中,学生对比 AI推荐的“福字窗花6条对称轴”方案与实物折叠结果,通过假设—检验循环过程,强化了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 .探究式学习支持系统

智能工具支持的数学实验,推动学习方式向深度探究转型。在《圆的周长》实验中,智能工具自动拟合测量数据生成动态散点图,当周长/直径比趋近3 .14时,有学生质疑:“地球仪大圆是否适用此规律?”教师引导其调用 GIS地图测量赤道周长与直径。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课堂中主动探索数学规律,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评价的数字化转型

数据驱动的评价体系正在重塑教学反馈机制, AI技术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革新。通过构建过程性评价、素养发展追踪模型和即时反馈系统,教师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1 .过程性评价体系

        智能分析系统支持的诊断评价,实现了学习过程的动态追踪。在《方程应用题》练习中,笔迹识别技术追踪到学生小宇从随意设定未知数,逐步转变为优先确定关键量的策略演进。教师据此给予精准反馈:“你已掌握寻找问题枢纽的方法!”对比数据显示,接受个性化反馈的学生在建模能力发展速度上明显快于传统评价组。

2 .素养发展追踪模型

成长档案支持的长周期评价,实现了素养发展的可视化呈现。针对空间观念薄弱生小琳,系统推荐七巧板 APP拼搭故宫屋檐模型。两个月后,小琳用虚拟积木搭建的“未来校园”获最佳设计奖,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这表明素养发展追踪模型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助力其实现全面发展。

3 .即时反馈生态系统

课堂即时反馈系统构建了教学干预的闭环机制。在《统计图》课上,教师端仪表盘实时显示15%的学生混淆了条形图与折线图的应用场景。教师随即插入“图表选择策略”微课,配合课后错题视频推送,有效提高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率。这种即时反馈机制使教学能够及时调整,确保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结语

当 AI技术与教育相遇,其目的并非用机器替代教师,而是以技术扩展因材施教的边界。通过个性化学习、情境化探究与智慧化评价, AI助力学生“像数学家一样思考”,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结论。这正是新课标背景下,技术赋能与素养培育同频共振的理想图景。未来,随着 AI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应用将更加深入,为数学教育带来更多创新与可能。

(文中学生均系化名)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