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衔接”不应成为内卷新战场

何元凯

《教育导报》
2025年第68期(总第4083期) 导报一版

近日,有媒体报道,当下培训市场上出现一种新的培训班——“高大衔接班”,即面向高中到大学过渡阶段的衔接课程,不仅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学科,甚至延伸到“学生会竞选技巧”“恋爱心理学”等“实用技能”。培训中心教室内,坐满了“准大学生”,角落立着的海报上赫然写着:“大一新生暑假蓄力,入学抢跑一步。”

从“幼小衔接班”“初高衔接班”到如今的“高大衔接班”,梳理教培机构的营销话术不难发现,从“不输在起跑线上”到“大学入学抢跑一步”,变的是衔接的教育阶段,不变的是制造焦虑的商业逻辑。这些衔接班的本质,都是试图打破教育阶段的自然过渡规律,用超前学习制造虚假的竞争优势,最终将教育拖入一场没有终点的内卷“马拉松”。

各类“衔接班”大行其道的背后,既折射出部分家长对教育规律的认知偏差,认为只要不断提前学习、反复抢跑,就能在教育赛道上领先;也反映出一些家长将教育简化为“投入—产出”的功利性经济行为,认为只要花钱购买更多教育服务,就能确保孩子未来的成功。这种扭曲的教育观,不仅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更可能剥夺孩子自主探索与成长的空间。

国家现行的学制设计,是经过长期实践与科学论证的成果,具有系统性与合理性。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每个阶段都有其明确的教育目标与核心成长任务,适配不同成长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

事实上,各高校近年来一直在持续完善新生适应支持体系,助力学生平稳度过“高大衔接期”。清华大学的“新生导引项目”通过学业导师一对一指导,帮助新生规划学习路径;浙江大学开设“新生研讨课”,让学生在小班化教学中快速适应大学的研讨式学习;电子科技大学从“思想赋能”“梦想赋能”“实践赋能”“生涯赋能”4个维度开展入学系列教育活动,帮助本科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多数高校还设有心理咨询中心、学习支持中心,从心理调适、学业辅导到生活帮扶,为新生提供全方位支持。这些举措远比教培机构的速成课程更具针对性与科学性,也更符合大学教育的本质——大学的魅力正在于其包容性与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试错中找到方向,在自主发展中实现成长。

面对“高大衔接班”这一教育内卷的新变种,我们需要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加工,而是生命个体的自然成长;大学不是高考后的终点站,而是人生新阶段的起点。家长应当摒弃焦虑,尊重教育规律,给予孩子足够的适应时间与成长的空间;学生需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而非依赖短期的超前知识灌输;监管部门则应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规范其营销行为,防止其利用焦虑情绪牟取暴利。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场永不停歇的“抢跑”,而是一段段循序渐进的旅程。家长与其在教培机构的营销话术里陷入焦虑内耗,不如选择相信孩子的适应潜力,将升学前的暑假作为一片“自留地”还给孩子,让他们读一本想读的书,来一场充满未知的旅行,与家人共度一段悠闲时光,在自由探索中为人生新阶段蓄力。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