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收心三步法”

——中小学生开学适应的干预模型探究

■汉源县第一中学 李建蓉

《教育导报》
2025年第69期(总第4084期) 导报三版

假期到学期的过渡障碍(即“开学综合征”)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生理、心理、行为及环境支持等维度失衡的综合体现,表现为生理节律的紊乱、心理体验的落差、行为模式的固化、学习支持系统的缺失等。当前,中小学的“收心”实践存在明显短板,未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干预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时间节点滞后。多数干预措施在开学后1-2周才启动,此时学生已出现明显的适应困难,干预陷入“被动应对”的局面。心理学研究表明,行为习惯的调整需要提前铺垫,滞后的干预会增加矫正难度。

问题二:参与主体单一。收心工作多以班主任为主要实施者,缺乏学科教师、家长、同伴的协同参与。这种“单打独斗”的模式难以形成教育合力,也忽视了家庭在习惯养成中的关键作用。

问题三:方法碎片化。传统干预偏重纪律约束和结果评价,如通过考试施压等方式“强迫收心”,忽视了学生的心理体验和过程感受。这种方法虽能短期见效,但容易引发逆反心理,甚至诱发学习倦怠。

基于经验重构理论、目标设定理论和正念认知疗法,“收心三步法”构建了一套兼具科学性和操作性的干预框架,通过分阶段、多主体协同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从假期到学期的平稳过渡。

第一步:整理过往(开学前7-5天)——完成心理闭合

本阶段旨在通过叙事与反思,将假期经历转化为正向资源,减少认知负荷,实现从“未完成”到“已完成”的心理过渡。

家庭层面。家长指导学生绘制“假期时间线”,标注高光时刻与低谷事件,并完成“三个小成就、两个遗憾、一条感谢”的书面作业。通过梳理假期经历,帮助学生接纳不完美,强化积极体验,为新学期的心理状态“清零”。

学校层面。搭建“假期博物馆”:将假期作业按主题展览,如将感恩便签张贴于“感恩墙”,赋予任务完成仪式感,强化积极情绪。

举办情绪管理班会:引导学生运用“ SWTC”法调节情绪——“Stop(停)”通过腹式呼吸和美好回忆中断负向思维;“ Write(写)”通过记录情绪具象化压力;“ Think(思)”通过回忆成功经历激活内在资源;“ Change(换)”通过认知重构建立积极视角。

通过叙事分享,学生将假期经验“外部化”,避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为心理过渡做好准备。

第二步:锚定新程(开学前4-2天)——目标与承诺驱动

本阶段依据目标设定理论,以 SMART原则(具体明确、可衡量、可实现、相关联、有时限)引导学生制定学期目标,通过内外承诺强化执行动力,明确新学期的方向感。

家庭层面。家长指导学生分学科学习与生活技能两条线,制定符合 SMART原则的学期目标,并共同签署“学期契约”,通过家庭承诺强化外部约束。

学校层面。目标见证仪式:组织学生寻找见证人在目标卡上签名,通过社会认同增强目标的严肃性;激励可视化:设置班级“红包墙”,教师为每名学生书写个性化寄语名片,将抽象目标转化为可见激励;榜样引领:邀请高年级学长、学姐,家长录制短视频,分享“开学低谷应对经验”,降低学生对未知的恐惧;环境重构:师生共同布置教室,通过“空间换心理”技术提示新身份的转变。

SMART目标解决“去哪里”的问题,“红包墙”与寄语解决“为什么去”的动机问题,契约则解决“怎样坚持”的执行问题,三者协同满足自我决定理论中的自主、胜任、归属需求。

第三步:正念前行(开学后1-21天)——聚焦当下状态

本阶段基于正念认知疗法,通过“觉察—接纳—行动”训练,帮助学生从“自动化反应”转向“有意识控制”,提升课堂专注度。

家庭层面。开展“正念入场”活动,如亲子正念游戏、正念饮食、正念刷牙等,通过日常行为的正念训练,培养学生对当下的觉察能力。

学校层面。课堂“收心导入”:每节课前实施“正念呼吸→正念收心手势→正念诵读”三环节,依据“知觉窄化”原理快速聚焦注意力;“情绪播报”班会:每周一次,师生用1-3个词播报本周情绪并预报下周状态,通过情绪接纳降低负性反应。

正念训练能有效降低杏仁核的过度激活,增强前额叶的控制功能,为知识加工预留工作记忆资源,提升学业投入度。

实践价值与推广建议

“收心三步法”实现了收心教育从“管控”到“赋能”、从“经验”到“循证”的转变,能有效降低“开学综合征”发生率,为新学期高质量学习奠定基础。为推动该模型的落地,笔者建议:

构建协同机制。将三步法纳入“开学适应月”课程包,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如社区心理中心提供家庭工作坊)的三元协同体系;

加强师资培训。建立“种子教师”机制,分层培训教师掌握正念导入技术,提升干预专业性;

数字赋能延伸。开发“收心”小程序,集成假期倒计时、目标打卡、音乐冥想推送等功能,延伸干预的时空范围。

中小学生的开学适应是教育连续性的重要环节,“收心三步法”以科学理论为支撑,以可操作的方法为路径,为破解开学适应难题提供了系统化方案,值得在实践中进一步推广与完善。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