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铁道职业学院将无人机低空技术运用于农作物病害智能巡检。
乐山师范学院学生教孩子们练习书法。
四川师范大学学生开展推普活动。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田建设调研。
奔赴田间地头践行“科创乡村青年实干”、用科技守护绿水青山、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这个暑期,我省多所高校师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助农等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师生们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让青春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中绽放光彩。
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
红色基因浸润青春底色
各高校创新构建“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将思政课堂搬到革命旧址、企业一线、历史展馆……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宣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全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今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电子科技大学“信仰之光”宣讲团走进贵州遵义,在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开展实践研学。师生们录制“行走的微党课”,将遵义会议精神与新时代科技报国理想结合,通过线上平台向更多人传递“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精神力量,让红色基因与科学精神同频共振。
“我真切感受到‘铁人’二字的重量和‘能源报国’的使命召唤。”西南石油大学学生满骐瑞感慨道。在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丰富的史料、珍贵的实物与逼真的场景复原,将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庆·能源强国”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师生们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师生们深入大庆油田,开展了沉浸式的思政实践,与常年奋战在钻井平台的工人、技术骨干展开交流,在铁人足迹中感悟精神伟力,于油田一线解码时代担当。
在革命圣地井冈山,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成志”星火实践团沿着红军足迹开展了3 .5公里模拟急行军活动,师生们还参观了茅坪八角楼、小井红军医院等革命旧址,通过情景教学、自制红军餐、学编红军草鞋等活动,体悟“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
在阆中“红军村”,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青马逐梦小分队”运用AI技术将红色人物“复活”,实现与“历史人物”对话;走访戚应源三兄妹烈士故居、安志敏将军故居等,结合收集到的一手资料,在田间地头为村民和游客宣讲革命故事,传播红色文化。
此外,成都市属高职院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研究中心精心打造了2025年度“田野间的思政课”,组织500余名学生赴井冈山市、江油市、仪陇县、青神县等地开启了别具一格的思政研学课程。该教学研究中心创新构建了“理论学习+亲身体悟+创新实践”“三位一体”思政教学模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学生们切身感悟了信仰和真理的力量;在江油市的农田里,学生们参与播种、灌溉等农事,对国情、社情、民情有了更为直观的体察。学生们还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围绕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社会热点议题开展调研,为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出谋划策。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以专业所长扎根田野
各高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农业科技、数字技术等专业资源引入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与“人才活水”。
在喜德县光明镇甘哈觉莫村,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信息学院“技飞青山,智守绿林”实践团队将无人机防火技术带到彝乡,为当地防火队员量身打造系统化培训课程,并结合当地民族特色编撰彝汉双语操作手册。团队创新构建了“监测—预警—处置”全链条防控机制,每日同步推进地面人工巡检与红外热成像无人机空中监测,完成44 .6平方公里区域扫描,建立9处火灾隐患点电子档案,并协助建成喜德县首个无人机值守机场,实现24小时无人化定时巡航,改造农用植保无人机参与灭火,用科技守护绿水青山。
四川农业大学组织了2316支实践团队共计4 .2万余名师生围绕“科创乡村·青年实干”开展实践。该校农学院“青稞载道”团队在阿坝县的青稞地里为藏民开展青稞种植技术培训;生命科学学院“绿脂创研”团队在江西赣州等10余个油茶主产地,围绕油茶产业副产物高值化利用问题开展调研;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堰水智理”实践团联合基层水利站实施清淤疏浚、护岸修缮等试点,为乡村基础设施精细化管理提供经验;园艺学院“雷波橙卫”团队在雷波县通过技术推广、栽培管理等,助力雷波脐橙品质提升;动物科技学院团队聚焦川中黑山羊产业,在乐至县开展种质资源调研……学校深入实施“乡村振兴青年实践先锋计划”,发布20余个实践榜单,吸引50余支团队“揭榜挂帅”,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过去主要依靠经验判断病虫害,现在依托数据进行科学防治,不仅防治更为及时,用药也更加精准,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显著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村民实实在在得到了便利和收益。”成都市郫都区安德街道泉水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世珍对四川铁道职业学院师生赞不绝口。四川铁道职业学院携手郫都区唐昌镇先锋村、安德街道泉水村,将无人机低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研发智能巡检系统,解决了传统农业病虫害监测“依赖人工、效率低下、早期发现困难”的痛点。
在自贡市沿滩区联络镇,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学院“沃野新耕”社会实践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调研和技术指导。学院与当地政府、企业代表就整合资源、发挥农业专业优势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师生们在实践期间通过现场观摩、案例分析和互动交流等方式,促进先进经验复制推广,助力农户增产增收。
服务民生暖人心
多元实践传递温暖
各高校师生还围绕语言推广、教育帮扶、健康科普等民生需求,在基层开展了多元化服务,用行动传递温暖。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初心服务团深入普格县,开展了“推普润童心”“心理关爱服务”“健康科普宣传”等活动。在波洛坪小学和花山镇中心校,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描绘未来,开展趣味科学实验,白纸显影、溶液变色等化学现象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欲。团队还前往花山镇人民政府开展调研,针对“如何扭转家庭教育观念偏差”等问题深入学生家庭家访,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医砺丹心·通江绘新卷”实践团在通江县开展医疗服务,为当地群众提供血压测量、艾灸治疗、健康咨询等服务,并为孩子们传授急救技能,以“红医精神”赋能乡村健康与教育事业。
“阿姨,您的血压偏高,平时要注意清淡饮食。”“小朋友,跟着我念‘祖国’。”……在若尔盖县,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格桑花推普先锋队”成员为村民测量血压,并教藏族儿童说好普通话。团队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形式,了解当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结合当地农牧民生活习惯,编制“藏汉双语”手册,推广免费藏汉双语学习 APP,减少因语言不通带来的发展障碍。团队还结合若尔盖县的旅游资源,以“文化+旅游+推普”形式讲解景点历史人文,并通过直播、短视频助力当地旅游业发展。
乐山师范学院“语润黄琅·‘彝’路同行”团队则在雷波县黄琅镇金海村开展推普实践。普通话课堂上,团队成员通过口部操、绕口令、朗诵等训练纠正当地孩子们的发音;文化传承课堂上,团队成员从握笔姿势入手,结合汉字演变的生动故事讲解书法,指导孩子们制作剪纸、漆扇,让非遗扎根童心。团队还邀请英语专业教授、书法学专业教师给孩子们开展特色教学,并为当地教师做培训,为乡村教师成长赋能。
从红色教育到科技助农,从医疗服务到教育帮扶,这个夏天,高校师生们以暑期社会实践为纽带,用专业知识服务基层需求,用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书写了新时代青年“强国有我”的责任与担当。
(本报综合整理自高校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