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1年第64期(总第3592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上接1版)教育厅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
《教育导报》2021年第64期(总第3592期) 导报四版

(上接1版)

着力强化资源统筹  加大政策配套支持

针对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的17个方面重点任务,构建我省创新发展的“四梁八柱”,教育厅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标任务,精准对接。

针对当前制约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瓶颈问题,教育厅加大政策供给,拟定《关于加强新发展阶段高校科研工作的若干举措》,在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科技机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资源提出了若干针对性、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强化政策配套和要素支持,为推进《决定》细化落实提供有力保障。

着力对标竞进争创   加速良好氛围形成

教育厅积极部署,推动全省高校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以创新平台创建为突破,全力抓发展、争一流。

组织实施一流学科对标竞进重点行动,持续强化学科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学科发展新格局。

谋划国家“重大装置、重大平台”前瞻布局,推进四川工程技术联合研究生院、林草学院、应急学院筹建。“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西南特色中药资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草原西南森林与草原生态防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获批。

刊发高校科技奖励、技术转让等“排行榜”,推进“对标竞进”,“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正加速形成。

着力找准工作定位  突出创新源头供给

教育厅明确高校在全省科技创新中的定位,一手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手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让高校成为创新人才培育主阵地、原始创新主战场,在创新源头供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校获专利授权数4.6万件。2019年,高校主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0项,占全省90.9%;2020年,高校获四川省科学技术奖147项,占总数55%,其中一等奖高校占81%,自然科学奖占100%,技术发明奖占86%。

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不断夯实基础条件,广泛深度参与天府实验室“4+2”体系建设和争创国家实验室。会聚实力雄厚的科研人员队伍,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400名,其中两院院士16名。

在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方面,着力构建较为完善的支撑体系,全省70%的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70%的大型仪器设备、61%产学研服务平台布局在高校,80%的学术成果、90%的国家科技奖励出自高校,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到集成攻关的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全省高校科技创新在全省科技创新中处于引领地位,为我省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着力精准谋划推动  力争实现“三个倍增”

步入“十四五”,教育厅将按照全省高校科研工作现场会议的各项要求,大力开展“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以大改革促大发展推动高校科研工作实现新跨越。到“十四五”末,努力使全省高校科研经费、科研产出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数较“十三五”末实现“三个倍增”,科研实力上一个新台阶。

——深化思想认识。全面把握全会各项部署要求,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导向,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服务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主攻方向,全力推进四川高校科技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突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建好用好重大平台,推动高校在种子自主供给等急需重点领域突破。瞄准“5+1”产业链当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精准破解一些领域难题。加快能源利用效能研究,持续推进能源供给转型。聚焦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强化技术预见,加强前瞻布局。

——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体系,推进大装置、大平台、大团队前瞻布局培育。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布局建设一批工程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加强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试行科研攻关“揭榜挂帅制”和科研经费“包干制”。加强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以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

        ——突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督促高校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加强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管理、组织和协调,配齐专职人员,落实条件保障。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运行机制,形成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运营体系。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完善科技评价考核机制。

        ——强化创造良好科研生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强化科研报国使命担当。进一步树立正确评价导向,优化科研评价导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联合开展科研减表行动、成果转化尽责担当行动、科研人员保障激励行动。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强化推动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稳定投入体系,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前瞻性布局,突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健全基础学科体系,加强博士、硕士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点建设。加强重点基础学科重大科技研究项目组织实施。

——强化国际科技合作。深入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在重点高校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代表全国研究水平和实力的联合实验室,建立高校国际协同创新网络,进一步提升全省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