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们、先生们:
基础教育数字化是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动力引擎,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之举。近年来,四川省创新构建“四川云教”新型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将省内各学段优质学校与民族地区、偏远薄弱地区学校链接成为“全学段、多模式、高质量、广受益”的远程教育协作联盟,助推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加强条件保障,夯实硬件平台之“基”
坚持以硬件和平台建设为抓手,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全省中小学互联网接入和拥有多媒体教室的比例均达到100%,夯实了网络教学基础条件。充分挖掘省智慧平台的网络带宽、存储等服务能力,协调科大讯飞、中国电信等企业免费开发“四川云教”平台,实现“多对众多”直录播课堂教学、教研等统一管理。安排国培项目资金超过600万元,培训云教骨干教师6000余人。通过三年多的建设,“四川云教”汇聚了44所优质主播学校,惠及甘孜、阿坝、凉山州等民族、偏远地区1600余所薄弱学校,3万余名教师跟随省内优秀教师同步研修学习,43万余名学生享受到省内优质教育资源。
创新运行模式,提升云教联盟之“用”
学校类型上,从1所学校到 N所学校,从“一张屏”到“ N张屏”。44所不同类型层次的优质云教学校,通过“1+ N”的紧密组织形式,形成44个教学联盟,接收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教情学情选择主播学校,构建了更加精准的省域运行模式。覆盖范围上,从单一学段到全学段。从高中课程直播的单一学段拓展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全覆盖,完整输出基础教育序列化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实现“部分到全省”的云教广泛应用。应用模式上,从单一直播到直播、录播、植入、观摩多种模式。根据不同学段特点,“四川云教”逐步探索出幼儿园观摩式、小学植入式、初中录播式、高中直播式四类远程网络常态教学应用模式。接收学校根据学段和师生实际,采用一种或多种模式综合应用,开展远程教学教研,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运行模式上,从网络教学到教学教研一体。形成了“构建联盟、多对众多、网络教研、网络授课、资源共享、共同提升”的模式,双师协同教学教研,教师备课、授课、教研、评价与学生预习、上课、练习、考核实现“八个同步”。主播学校课前共享课件资料、课中教学互动、课后共同研讨。接收学校共享省内最优质教育资源,教师与省内最强教师团队全程跟学研修成长;主播学校教师天天都上公开课,倒逼其精益求精、加速成长。
健全制度机制,赋能长效发展之“行”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教育厅成立信息化处,组建信息化大数据中心,加强工作统筹,构建多部门参与的领导管理体制。行政部门负责政策主导、项目支撑;教研部门研制网络直录播课堂教学常规,开展教研指导并进行质量监测;技术部门开发平台,研制直录播、接收教室配备标准,进行运维管理、考核评价等。市县两级及各学校组建管理协调、教学教研、技术服务团队。二是强化政策支撑。会同省委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出台系列文件,将“四川云教”相关工作纳入第三期民族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等政策。出台“四川云教”网络课堂教学、主播学校和接收学校考核评价办法、专项奖励资金分配办法等文件,对“四川云教”教学常规、对口帮扶、考核评价、质量监管、专项奖励、支教工作认定等作出明确规定,逐步形成支撑“四川云教”发展的政策体系。
促进共建共享,推进学区治理之“变”
在依托“四川云教”平台搭建城乡教育联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同时,四川统筹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推动学校布局由“行政区”向“经济区”转变、教师配置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管理体制由“管学校”向“管学区”转变,激发学校和教师的内生动力,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薄弱学校真正发挥实效。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推动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城乡一体辐射式划分学区,充分发挥学区中心校组织带动作用,建立学区中心校、薄弱学校、小规模学校教学管理、课程共享、教师发展共同体,推进学区内教师集中管理、统筹使用,学区内学校共生共促、一体发展。推进集团化办学,发挥优质学校资源优势,跨区域组建学校共同体,促进教育要素合理流动,实现集团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集团学校整体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优质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实现深层次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下一步,四川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抢抓“十四五”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以新技术新手段进一步提升“四川云教”功能,在覆盖范围、应用模式、质量成效上不断探索,为民族地区、边远薄弱地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四川智慧、提供四川方案,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