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关于《水浒传》是否应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删除的讨论,一度成为热点话题。不少家长认为,书中的部分情节描写、人物设定有少儿不宜、三观不正之嫌。如此“毒书”,不应出现在中小学生的课内外荐读书目之中。对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作出答复:家长的顾虑与担忧不无道理,但《水浒传》不仅文学价值大,也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孩子可以在书中读故事、读人物、读社会、读人性……
读书对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至关重要,到底是开卷有益,还是“毒”书有害?书如何选、如何读,对孩子最有益?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快乐阅读?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邀请到成都高新区银都紫藤初中学校副校长、高新区德育教研员戢雁,从语文教师和孩子母亲的双重视角为家长们答疑解惑。
没有“完美之书”,学会批判性阅读
Q:有家长表示,在翻看必读榜上的经典名著或荐读书目里的少年儿童文学时,发现不少书籍中都有价值观引导偏差、错误示范以及性别、职业刻板印象等问题的存在。作为家长,应该阻止孩子读这些书籍吗?
戢雁:首先,家长们需要明白的是,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作品,任何作品都有其时代特点和局限性。站在今天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看过去的书籍,不免会有各种思想观念、社会规范上的出入。这些不同不应以“对”或“错”概而论之,需要读者全面理性地看待。其次,堵不如疏。越是禁忌,越是好奇。不让孩子去读虽然避免了负面影响,但也让他们失去了在书中品味、从书中学习的机会,无异于因噎废食。
Q:如果无法阻绝孩子接触“有毒”内容,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确保孩子不会从中学坏?
戢雁:我们不能以成人的视角低估孩子的免疫能力,他们也有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不过度担心的同时也不能放任不管,家长需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孩子,在古今对比、分析质疑中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实现批判性阅读。如在《水浒传》中,有关于“丑化女性形象”的质疑,在阅读中家长就需要问问孩子,现实生活里,你心目中的女性形象是怎样的呢?在书中是不是也有热情大方、一身江湖豪气的女英雄?并可以借此机会和孩子讲讲,为什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女性大多是男性社会的附属品,而在当今时代,男性应该怎样尊重、保护女性;女性又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性别角色,实现自己的价值。
Q:孩子总喜欢“跟风”看一些没营养的书,怎么办?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挑选书籍?
戢雁:所谓“好读书,读好书”,孩子能够做到“好读书”,便已经是一件值得家长去表扬和鼓励的事了。此基础之上,家长可以加强“把关”,帮助孩子“营养均衡”地阅读。有一个原则供家长参考:首先是“兴趣”,所谓开卷有益,只要孩子有阅读的渴望,就一定会学到知识;其次是选择符合孩子年龄、身心发展阶段的书籍进行推荐,这时就要求家长不能“偷懒”,推荐给孩子读的书自己一定要先去阅读和了解;在完全摸不着头脑时,也可以参考权威媒体或出版社的荐读书目,选择一些书籍推荐给孩子,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此外,一些畅销的系列图书,也是孩子们的“社交密码”,这些书虽然没有太强的知识性、文学性,但却能够帮助孩子巩固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动力,并非“无用”之书。
Q:孩子打游戏、看电视时全神贯注,一让他看会儿书便不情不愿。好不容易去看一会儿书,也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面对“不爱读书”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办?
戢雁:遇到此类情况,家长不妨先思考一个问题:孩子究竟是不爱读书,还是不喜欢强制性的任务?把读书变成“今天必须看够多少页”的硬性指标,让孩子不得不去看,他又怎么会喜欢。家长要隐藏好自己的焦虑,不把读书变成孩子的任务,不在孩子玩耍时要求他去读书。当读书与娱乐不再对立,读书才有可能成为孩子的一种娱乐。家长还需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口头唠叨不如实践躬行,要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也觉得看书比手机好玩。
Q:作为家长,应该怎样看待“读书的目的和意义”?
戢雁:“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读得多而学得少是对书籍与时间的双重浪费。家长不应只关注于孩子读书的数量,还应关注孩子在阅读后的成长与收获。同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认可孩子在阅读后的个性化感受,而不是要求他做“官方”的赏析。值得一提的是,读书并不仅仅为了提高成绩,如果一个读者不能披文入境地感受文字,那么,他也就无法获得书籍对心灵的滋养。如此舍本逐末只会扼杀兴趣,成绩方面也难出成效。
无“书”不欢,打造“书香家庭”
Tips1:亲子共读,切磋相起
家长是孩子阅读中的把关人,是提高孩子阅读审美的领航者,更是与孩子共同学习成长的阅读伙伴。
戢雁指出,从选书、买书、读书到品书、议书,家长陪伴孩子一起进行,往往能事半功倍。选孩子喜欢的书,同时家长帮忙把关。让孩子说明想读的理由,家长再给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原因,或者购买书籍的条件,设置延迟满足。
书籍能够搭建起亲子间沟通的桥梁。与孩子共读一本书,能够让家长在书中的世界里,跨域年龄、身份的差异,与孩子手牵手、肩并肩,一起经历提心吊胆,一起感受妙趣横生。在讨论具体情节时,通过倾听孩子的想法,能够很好地了解他的思考方式、关注重点和认知水平;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中,也能恰如其分地给予孩子指导和帮助。
《礼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共读中相互切磋,相互探讨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启发,共同成长的过程。戢雁建议家长们,注重引导孩子学会品味文字,感受作者构思的精妙之处,潜移默化中,孩子的语言交流能力、文字驾驭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Tips2:开卷有益,广泛学习
作家笔下的田野总比现实中的更加青翠,在浩瀚书海中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是每个人都不应错过的高峰体验。不管是国内外经典名著,还是杂文、小说,或是知识性书籍,读书的同时,读者也在时代中穿梭,在故事里寻找,体味着每一本书各不相同的色彩。戢雁指出,广读杂书时,需要抛下高低贵贱之分,能带来启发、有所裨益的书,就是可读之书。
“我的儿子有段时间特别喜欢看那种知识性的书,看完以后他还会向我科普一些我不知道小知识。”戢雁看到孩子兴致浓厚,便也趁热打铁,带着他到博物馆、科技馆实地学习,孩子果真有了更丰富的体验。“增长见闻不一定只能通过书籍的载体来实现,海洋馆、动物园、科技馆等等场所都是孩子学习知识的好去处,这些地方就像一本本鲜活的百科全书。”
戢雁指出,从书本走向实践,是学习的完整过程。读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不防亲自带孩子去十里秦淮看看,在感受的碰撞中,萌发新的体验。
观察社会和他人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将日常体验与书中描述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自己的可用经验,也可以进一步了解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进而用书本指导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创作。
Tips3:学无长幼,终身学习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这句话出自北齐教育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勉学》,其意思是:幼年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习的人,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终身学习是一个人与时代同行的必备素质,家长关注孩子学习成长进度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自身发展的必要性。“打造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书香家庭,需要家长付出很多辛苦和努力。”戢雁指出,培养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家长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不能落下。身体力行“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既是能更好地做孩子榜样的需要,也是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过程。
“一个充满好奇心、探索欲的妈妈或爸爸和孩子之间没有精神代沟。”戢雁指出,读书是家长更新自我、学习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陪伴孩子读书时,也可以读自己感兴趣、对专业成长、教育孩子有帮助的书。常常与孩子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新发现、新感受,也能成为他们心目中更强大、更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