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7年第27期(总第3044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报道·诗词篇(1)
流沙河:诗歌最精妙处在音韵美
■本报记者殷樱
《教育导报》2017年第27期(总第3044期) 导报四版
诗词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幼时起,我们便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中认识汉语的音律之美,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里学会思乡,从“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中学会爱国。……这些诗词是我们特有的文明密码,隔了那么多年,在不同的人心中,依然能引起最普遍的共鸣。这些诗词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最精粹的明珠,代代吟诵,弦歌不绝。

在这个春天,我们特意请来4位重要人物——著名诗人、学者流沙河,四川大学教授、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周啸天,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希平,成都市新都一中语文教师夏昆,讲述诗词给予他们的滋养,以及他们对诗词的理解。

本期,我们一同走进流沙河的诗歌世界。流沙河,原名余勋坦,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1949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1952年,流沙河调入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和《星星》诗刊编辑。

1979年,流沙河调回四川省文联,从1985年起专职写作,并先后出版了《锯齿啮痕录》《独唱》《流沙河随笔》《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庄子现代版》《 Y先生语录》等著作。其中,《台湾诗人十二家》引起轰动,流沙河成为将台湾诗介绍至大陆的第一人。

迄今为止,流沙河已出版小说、诗歌、诗论、散文、翻译小说、研究专著等著作22种。其诗歌《理想》被收录到中学语文课本中。

端坐在自家木椅上,86岁的流沙河先生慈祥、平和;聊起毕生热爱的古诗词,他信手拈来,佳句频出。(本报记者刘磊摄)

流沙河已连续8年在成都市图书馆办免费传统经典讲座,讲到精彩处,他情绪激昂、手势丰富。(本报记者刘磊摄)

人物简介:流沙河,原名余勋坦,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1949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1952年,流沙河调入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和《星星》诗刊编辑。

1979年,流沙河调回四川省文联,从1985年起专职写作,并先后出版了《锯齿啮痕录》《独唱》《流沙河随笔》《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庄子现代版》《 Y先生语录》等著作。其中,《台湾诗人十二家》引起轰动,流沙河成为将台湾诗介绍至大陆的第一人。

迄今为止,流沙河已出版小说、诗歌、诗论、散文、翻译小说、研究专著等著作22种。其诗歌《理想》被收录到中学语文课本中。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忆起少年时期学过的诗,86岁的著名诗人、学者流沙河依然能全文背诵。

3月初春的早上,温暖的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空隙,透过窗户,洒进房间。记者来到流沙河的家里,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端坐在椅子上,看起来有些消瘦,但穿着清爽、讲究。

讲起古诗词,流沙河总是滔滔不绝。他说,自己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源于少年时期对诗词中音韵、格律之美的特殊感受,对此,他也乐于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现在的青少年分享。

忆少年往事

我活到86岁,幼时学的诗还能背

“我读小学的时候,国语课本不叫语文,叫国语。课本教材有很多版本,任课教师可自选中意的版本,但这些教材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小学高年级选有诗词,且内容简单。”流沙河用地道的川音娓娓道来,说到兴奋处,便信手拈来几首诗词吟诵。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些都是小学课本上学过的诗,刚开始也许并不懂意思,但却好好听哦。这就是诗歌最精妙的地方。”流沙河说,诗词的音韵之美,小孩子说不清楚,但能感受,这种韵律的音乐美培养了小孩子对诗歌最初的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直观感受比懂得意义更重要。”

到了中学,语文课叫国文,课本也有很多种。在流沙河看来,思想最先进的是叶圣陶编的《开明国文讲义》,“他们的观念新得多,能把《老残游记》里游大明湖那一段选进去,也把《水浒传》武松打虎那段很生动的文字描写选进去,另外还有《诗经》、古诗词等。”流沙河印象最深刻的是初一学的《慈乌夜啼》,至今记忆犹新。

“小乌鸦的母亲死了,它就天天哭,夜晚围绕树枝飞,好像在说我的母亲老了,我还没有好好供养她就走了。”流沙河一边吟诵,一边讲,鸦有反哺之恩,这首诗就是讲孝。“当时老师并没有给学生讲怎么尽孝,但学生读后被诗词韵律背后的情绪所感染,自然受到教育,不像现在一些老师直接灌输道理,让学生反感。”

流沙河说,那时候的国文教育必选诗词,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韵之美的特殊感受,学生只要在少年时代打下基础,不要老师引导,他就会背诵一些诗词,是天然的兴趣。“这就是我活了86岁之后,回顾我的少年时代,还会对这些诗词有感觉、也依然能背诵的原因。”说着,流沙河笑了起来,笑容中有一种孩童般的天真。

论语文教学

应该宽一点,感性一点

“除了加强语文文字知识功夫、道德和情操训练,还要培养对音乐和韵律之美的感受,这些任务都在诗词教育里面了。”流沙河谈到诗词教学时表示,不是说专门去教学生一个文字功夫的技巧,还有对整个人的素养的培养。“这种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也不能用度量衡来测量。”

在他眼里,比较理想的语文教学理应如此,而不是教学生反感的东西。“比如《弟子规》又长又繁琐,很枯燥,也没有音韵、格律、词藻之美。”流沙河讲,教育要从感受出发,不要灌输。相反,像《声律启蒙》《百家姓》这种有音韵之美的文字,娃娃听了,自己就会感兴趣去背。

当然,在流沙河的求学路上,也少不了给他启蒙的恩师。“他只教我一年,但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教我们的诗文,我终生不忘。”流沙河口中的“他”便是读中学时的国文老师曾直君。曾老师喜欢吟诗,他教同学们作旧体诗,平仄怎样掌握,还会带着自己用四川话吟唱诗文。“很多诗文一吟唱,我就会了,到现在也忘不了。”

流沙河说,曾老师虽是老夫子,但文学观念很新,不仅教古文,也能接受白话诗,甚至把各种民间文艺都算作广义上的国文,教材里选有很多四川扬琴和川剧的唱词。“那些唱词我至今难忘,我觉得如今的语文课本也应该要宽一些。”他建议,现在的语文教育应该多融入一些可取的传统文化知识,让语文教育的面更广一点。

开诗歌讲座

在“兴观群怨”中寻找共鸣

因为诗歌,人们认识、喜爱流沙河。每月第一个周六的下午,他都会准时出现在成都图书馆,讲一堂对市民免费开放的传统经典讲座,至今已经持续了8年。谈及近期火热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流沙河认为,把诗词学习作为一种社会提倡还是很好的,但诗歌主要在于熏陶,比赛名次不重要。

“过去我当学生时,一到黄昏时分,几百只乌鸦在天上打转,翅膀一收,往地上俯冲,发出嗡嗡嗡的声音,这种鸟群飞过就是‘翃’的意思。”在讲唐诗《寒食》前,流沙河先为大家解释了作者韩翃的名字。讲寒食节的背景,手绘北斗七星和南斗七星,怎么掌握诗歌的平仄,两个小时的讲座,总是让听众意犹未尽。

“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概括,流沙河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这四大作用解释给听众听。他认为,诗歌教育所能引起的效果,能使大家趣味高尚,让人变得温柔敦厚。讲唐诗,他也只讲原作欣赏,讲如何进入一首诗的境界、环境和背景,最后与这首诗歌取得共鸣。

据了解,流沙河在成都图书馆做的诗歌通讲是一个“十年计划”。他从《诗经》开始讲起,当下讲到唐诗三百首,接下来还要讲近现代文学。这种面对大众的传道授业解惑,对于文化普及,是可贵的贡献。

过去8年,流沙河只因客观原因缺席过一次讲课。每次讲座前,他要备课两天。很多诗词他都能随时背诵出来,但他还会认真备课。有时候,他还会把一些资料复印出来,发给每一位听众,这是为了让听众听讲效果更好。

曾自嘲“瘦得像一条老豇豆悬摇在风里”的老人,晚年深居简出,却坚持为市民讲课8年多,并坚持继续讲下去。在这位儒雅老者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热爱,以及那股热爱的韧劲。

关于诗歌教育,流沙河如是说——

教育导报:老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学习?

流沙河:诗词的学习根本不是老师怎么灌输,只要编一个好的课本,老师教的时候尽情尽理,学生不仅懂得,还要感悟,这样自然给学生打下了基础,少年以后晓得自己去钻研。我后来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就在那个时候打下基础,基础不是自己读了很多诗歌,而是我对诗词中音韵、格律之美的特殊感受,从而引起对诗词的兴趣,就这么简单。

所以,古诗词教育一定要引起学生主动的兴趣,培养他的感悟能力,今后,他们自己晓得去热爱。

教育导报:儿童古诗词启蒙应该选择读哪些内容?

流沙河:学生一开始还是多读唐诗中最浅显易懂的内容,要有音韵、格律、词藻之美,老师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去读这些。

比如《声律启蒙》,我读初中时就能背很多段,背的时候觉得很好听,但并不懂其中的典故和含义。好多小娃娃能记住都是先感受再懂道理,感受和懂是两回事,懂是能够说出来,感受说不出来,等老了,慢慢咀嚼,就会明白。

又比如《百家姓》,根本没有任何具体意思,但读起来朗朗上口,娃娃自然喜欢。

教育导报:您对当下语文教学怎么看?

流沙河:对于如今的语文教学,我觉得一些教师把白话文分析得神秘化、琐碎化、技术化,很容易导致学生厌恶。活生生的一篇文章被解剖成很多段落,把它当成是在下棋,每一步都有讲究,越讲越没有趣味。

很多白话文作者在写的时候有随意性,不必求解。如果再求甚解,你想,文字是非常感性的,这样才使人爱,如果没有了这种功能,学生怎么会喜欢呢?为什么古代有很多诗我们很爱?就是因为它一下就把我们打动了,缺少了这个就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