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又是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从事班主任工作10多年,我们了解到很多“问题生”的背后,都和家庭教育有一定关系。因此,当班里出现“问题生”时,我们认为,需要家校携手,积极沟通,给予孩子关爱和正确的引导、帮助。
案例
成绩下降带来的退学危机
我所带班级的一个孩子,初一刚入学时,数学是优势科目,成绩中上,学习还算积极。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了解到这个孩子的父亲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母亲做生意,很能干,也很强势,整个家庭的开支全靠母亲支撑。这个孩子是家里的老二,从小父母就特别宠爱他,他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养成了他喜欢追逐名牌、爱攀比的不良习惯。
从小的娇生惯养,让孩子变得性格乖张,因为不喜欢母亲的唠叨,便对母亲特别不尊重,时常大声呵斥母亲。
有段时间,他在家上网课,自律性不强,学习不认真,经常打网络游戏,并和同学建群互相抄作业。因为学习的事,母子关系一度变得紧张。孩子要求由父亲来辅导他的学习,因为父亲不太懂他的学习内容,于是他常常欺骗父亲。
后来,他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从中等成绩落到后进生行列,英语科目甚至直接成了班里的倒数。再加上中考临近,学习时间特别紧张,二诊监测、体育考试、物理化学实验考试等一个个紧逼过来,他完全没有招架之力,网课期间出现的问题暴露了出来。由于学习上欠了很多账,他每天穿梭于各科老师的办公室,忙于作业改错。
他自己也不能接受成绩变差的事实,因此总和父母吵架,一度有些自卑,甚至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自身的性格特点,使孩子成绩下滑,最终成为了“问题生”。父亲文化程度不高,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母亲想督促、辅导孩子学习,却被孩子拒绝,亲子关系存在很大的问题。孩子有一个优点是听老师的话,鉴于此,我们可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对孩子进行耐心地引导,从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入手,帮助他找回之前的学习状态。
对策
爱与信任,是“最合适的钥匙”
首先,教师要有信心,对学生正向激励。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以爱和坚持为基础,充分信任每个学生,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后进生的学生。这种信任有助于我们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转化“问题生”。案例中的这个孩子一开始并不是“问题生”,只是因为自律性不够,导致成绩下滑,同时心态出现问题,产生了自卑心理,又无法发泄自己的苦闷,所以经常跟父母吵闹,并要求退学。
作为班主任,我要做的是和科任老师沟通联系,让他们多关注这个孩子,并及时跟进,与孩子交流,肯定他的进步。同时,我建议孩子的父亲只负责孩子的生活,与孩子达成协议,让母亲来督促孩子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进,孩子的成绩逐步回升,但心态还不够稳定。
其次,转化“问题生”,关爱是秘诀。
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心灵是孤独的,他们渴望有人能够理解他们,关心他们。作为老师,要想与学生建立真正的友谊,应该放下架子,对他们的问题行为持宽容态度,允许他们反复,逐步改进。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换位思考,尝试理解他们,用同理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教育的对象是个性鲜明的人,因此,教育不仅是一种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心灵交流,只有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孩子。案例中,父母很宠爱孩子,尽己所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关爱。父亲常常一生气就对孩子一顿暴打,而母亲经常唠叨,让孩子烦躁,孩子觉得父母没有真正理解他,他也没有朋友。只有老师能与他平等交流,所以他愿意听取老师的意见。
第三,家长转变观念是改变孩子的关建。
对孩子的帮助,关键还在于父母教育观念的转变。静下心来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平常地看待孩子的成绩,而不是当孩子成绩稍有下滑,就唠唠叨叨说个不停,这只会让孩子反感。
我与孩子父母联系,希望他们分工明确,孩子父亲管生活,孩子母亲管学习,但不要过多地唠叨,耐心地与孩子交流,出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现在,孩子的心态慢慢稳定,主动要求母亲督促他学习,在学校里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逐步在回升。
现在,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进步,但我们还需保持警惕,转变“问题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讲究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长此以往,才能水滴石穿。走进孩子的内心,并尝试跟孩子做朋友,理解他们的情感体验是教师和家长都需要学习的。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也许能赢得孩子的信赖,激发孩子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