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小女孩在餐桌上教育爸爸”的视频火了。视频里,女孩爸爸因为心情不好而对妻子大吼大叫,这一行为让孩子非常不满,她对爸爸说:“你心情不好就可以对妈妈大吼大叫吗?你不要把坏情绪带回家。”“你把我们当成家人,就要有话好好说,我们不是敌人。”小女孩的表现收获众多网友点赞,女孩爸爸的行为也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小女孩思维逻辑清晰,句句在理,展现出了一种超越年龄的智慧和成熟,在她的衬托下,爸爸的行为就显得十分不成熟。事实上,现实中很多父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成熟,特别是在管理情绪方面,自身还像个孩子。比如,无法处理自身焦虑时,会无意识地把情绪转移给其他人。
把最糟糕的情绪留给最亲近的人,这在亲密关系中十分常见。我们在外面受了委屈,往往害怕和别人起冲突或者损坏某些利益,选择压抑真实的情感,以此来维持关系的和谐。而回到家里,我们便肆无忌惮,知道就算发了脾气,家人也不会因此关系破裂,所以一言不合就对家人发脾气、说气话,甚至“哪里痛就戳哪里”。
可悲的是,在很多家庭,负面情绪往往流向了最弱势的孩子。孩子犯了一个小错,父母就可能将别处的气撒在他身上。他们只想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把自己的焦虑和压力抒发出来,从不考虑他们面对的是个孩子,孩子能否承担自己转移出来的压力。让孩子随时处在恐惧、焦虑,甚至自责的家庭氛围中。
视频里的小女孩很勇敢,也从侧面反映出,她对于这个家是充满安全感的。敢于回怼爸爸,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都是她有安全感、有归属感、被父母爱着的表现。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敢于在家里表达自己情绪的孩子,尤其可贵,因为其父母给足了安全感和话语权。
女儿耐心讲道理,爸爸能够冷静下来倾听,则说明了另一个问题:这位爸爸的情绪边界,只是在和妻子的相处中消失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亲密关系中,尤其是伴侣相处,是需要我们划定情绪边界的:不过多为伴侣的情绪负责,也不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到伴侣身上,要求对方负责。没有人能一直承载他人的情绪,再亲近的人也不行,而且一味发泄情绪,并不会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当你因为对家人发脾气感到内疚的时候,不妨想想,你当下的心理需求是什么,除了发脾气,还有其他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需求的方式吗?一个真正内心有力量、强大的成年人,回家之后不妨卸掉“盔甲”,与家人相处时温柔以待。
在任何一段亲密关系中,对情绪“照单全收”的不应该是“你”或“我”,而应该是“我们”,并且共同去消化、解决的也应该是“我们”。关于“什么样家庭的孩子最幸福”,网上有个很出名的答案:当爸爸开车走错路时,妈妈会说这边的风景不错,正好可以看一下;当妈妈做饭忘记按加热键,爸爸会说,你等着,我去买馒头,好多天都没吃过馒头了,特别想吃。……开心的时候一起分享,不开心的时候互相捧场,是一个家庭最好的情绪互动,更是让孩子内心充实,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最有“性价比”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