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8期(总第3903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家校携手,破解育儿难题——
科学养育,与孩子同行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2024年第8期(总第3903期) 导报二版

孩子放学回家,一转身就关上了房间门,想和他交流却不知从何说起;听着老师对孩子的描述,总觉得和自己印象中的颇有出入;除了按部就班地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孩子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对大多数家长而言,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找到科学育儿的方法、化解亲子养育中的难题?我们邀请到遂宁市河东新区骨干教师、遂宁市紫竹路小学校教师牟蔚乔,遂宁中学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体育老师、田径教练员徐纯杰,遂宁市美术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遂宁中学美术教研组组长谢明,帮助家长树立“科学养育观”。

以孩子为“师”

树立亲子沟通“平等观”

“我都是为你好,你怎么就是不听话!”亲子讨论的场景中,“为了你好”可谓是家长的“制胜法宝”。此话一出,孩子的“不听话”不再代表对事情有不同意见,而成了“不领情”“不识好歹”。久而久之,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也越来越少。

“有的时候,确实是孩子有错或考虑不周,但这些并不是导致亲子沟通不畅的根本原因,家长的态度、情绪往往才是紧张氛围的催化剂。”牟蔚乔指出问题核心,“不能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不愿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在孩子试图为自己争取时,家长的语气急促起来,讲道理也变成了发脾气。这样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排斥、逆反心理,不再愿意主动与家长沟通。”

尊重、平等、信任是沟通的前提,树立“平等观”尤为重要。牟蔚乔指出:“很多家长之所以不能与孩子平等交流,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孩子,以命令的口吻强行要求孩子。”

除了改变自己的说话习惯,家长还需要正确解读孩子的言语表达。共情能力是社交必备的技能,最受欢迎的朋友,是开心时能分享喜悦,难过时可以倾诉烦恼、化解忧愁的人,亲子之间更是如此。牟蔚乔指出,家长想与孩子共情,要学会先听再说。假如孩子正在气头上,要允许他发脾气。家长不妨先坐好,安静地等待孩子,看着孩子,不要着急打断他、指责他,停下手边的工作,全神贯注地倾听,用这样的行为告诉孩子:你是被在意的,爸爸妈妈在关注你的感受。等孩子情绪缓和了,父母再真诚而不敷衍地作出反应,在提供方法和指导的同时,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爱。

同时,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毫不吝啬对孩子的赞美,恰到好处的赞美能促进亲子间的有效沟通。赞美不一定全靠说,还可以通过非语言行为传达出来,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或摸摸孩子的头。并且要多用描述性赞美,根据具体的事实来肯定孩子,让他清楚自己的哪个方面被欣赏。

牟蔚乔提醒家长:“千万不能以成人的视角小瞧孩子,有些时候,他们并不比成人懂得少。”家长善于指出孩子的问题,但不一定善于反思自己的问题,因此,家长要增强自己的反思能力,不回避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学着向孩子请教,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孩子共同进步,构建更加融洽的家庭关系。

以老师为“友”

践行家校共育“合作观”

学校与家庭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两个角色,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家校之间如何培养“默契”,形成密切合作关系?徐纯杰认为,一致的目标和教育理念是保证家校之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基础,而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发展是双方始终如一的目标。

正所谓孤掌难鸣,想要发挥好的教育效果,提高家校配合度,树立“合作观”必不可少。“良好沟通的突出表现是有效沟通。”徐纯杰指出,“家长在与老师沟通时,不妨采取三个步骤:即阐述情况、陈述问题和配合解决。”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很多家长难以控制情绪,着急的同时可能会想当然地还原场景,实则脱离了现实情况,夸大了问题的严重性。对此,徐纯杰表示理解家长的心情,但家长也需要掌握一些与老师交流的方法,能私聊就不在群里聊,不在“聚光灯下”看问题,留给双方足够的处理问题的空间与时间。“我建议大家能面谈就不要打电话,能电话交流就不要文字沟通,这样可以尽可能地保证表达和理解的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同时,双方实时沟通能够保证交流时间相对固定,信息的交换也会更全面。”

以家长常会向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家孩子最近表现得怎么样?”为例,徐纯杰说:“老师如果回答‘不错’,这一次的问答几乎是无效的,因为回答中缺少家长真正关心的细节,同时描述状况的程度也模棱两可。究竟是好还是不好?是学习、社交、锻炼、习惯养成,哪个方面表现得不错?”老师答得不全也与家长问得不清有关,过于笼统的提问会让回答者无从说起。

“在向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时,家长需要注意说话的口吻、问题的内容以及交流的频次。”徐纯杰建议,“礼貌不质问是对话继续下去的基础,家长需要保持耐心,因为习惯、性格等问题并非一两次的沟通就能解决,要做好‘长期战’的心理准备,向老师定期反映情况,及时应变,是对孩子最负责任的做法。”

理想的家校关系是双向奔赴,既然是双向,除了家长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老师也有与家长沟通时应遵循的原则。“老师在向家长描述孩子的情况(尤其是负面情况)时,一定要注意不能‘贴标签’,很多时候,孩子犯错都是无心之失,他们也是愿意去改正的,不能用‘标签’剥夺他们改正的机会。”徐纯杰还强调,“老师与家长说问题时要循序渐进。如,孩子踢球受伤,磕破皮的地方流血了,不能直接和家长说‘您好,您的孩子在流血’,如此表达,家长一定很着急,其他什么话也听不进去了。老师要第一时间让家长了解事情的原委、孩子的现状和已经做的处理,同时表达清楚,希望家长后续做哪些跟进处理,不能让家长干着急。”

以健康为本

打开科学育儿“全局观”

“父母的眼界,决定孩子未来的边界。”牟蔚乔表示,家长一方面不能做“甩手掌柜”,把教育好孩子的希望都寄托于学校;另一方面,要有教育孩子的“全局观”,眼里不能只有成绩和分数。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家长需要给予孩子全面成长的空间,为他们未来发展赋能。

其中,身心健康排在首位。在牟蔚乔看来,很多父母过多地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中一切安排都必须为学习让步,只要孩子能考出好成绩,不管他提出什么无理的要求都可以满足,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父母不应将孩子作为“学习机器”来养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一旦缺失,很难在往后的人生中弥补起来。

“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教育”并不只停留在理念上,亦有其可操作性。除了关心孩子的情绪状态,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有意识地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家庭美育与体育锻炼也很重要。美育并不是要给孩子上美术课,而是让孩子从小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并学着用各种方式表达美。谢明指出:“好的美育从来不是单指艺术本身,而是通过潜移默化地塑造,升华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创作即表达,一株草、一棵树、一朵花、一片云都可以是孩子创作的对象,允许他自由地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并充分地与他交流感受,这是家庭美育的过程。久而久之,孩子的感受力会得到增强,看待事物会更灵活,亲子关系也会被拉近。最高级的艺术并不在展馆中,而在日常生活里,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去体会、分享生活的美好。

找到一项孩子喜欢并愿意长期坚持的运动也非常重要。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运动对孩子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在运动项目的选择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上还存在一些困惑。对此,徐纯杰从专业的角度给出建议:“家长需要明确让孩子运动是为了什么,体育可以被划分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日常体育,如果家长并不打算让孩子走专业化道路,那么先‘动起来’是最重要的。”

很多孩子因学习压力大或沉迷电子产品而不愿意运动,家长可以把运动和游戏联系起来。先让孩子走到户外,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运动量,在此基础之上,再根据孩子的身体特点,选择他们擅长的运动项目长期发展。如协调性好的孩子可以选择乒乓球、羽毛球、运动舞蹈;爆发力强的孩子可以考虑练习拳击;体能很好的孩子可以选择田径或者游泳……“家长不用过早要求孩子的专业水平和运动技巧,可以将运动作为度过亲子时光的一个重要选项,和孩子一起动起来,他们更容易坚持下去,养成运动的习惯。”徐纯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