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116期(总第4011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西南财经大学优化育人要素配置,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落实大类招生培养——
“新财经”人才破“壁”而出
本报记者 鲁磊 陈朝和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高校篇《教育导报》2024年第116期(总第4011期) 导报一版

西南财经大学学生在新改造的智慧教室上课。(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

2022年,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许志,在教学一线工作近20年后,调任学校教务处副处长。他承担起一项重要“任务”——参与“破壁”,加快探索“新财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壁”在哪里?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赵建军介绍,要实现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必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让课程、教材、师资等育人要素“优”起来,充分流动起来。近年来,西南财经大学瞄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构筑科教融汇平台等方面持续发力。“创新素养、跨学科素养、数智素养是‘新财经’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质,更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四降低、四加强”

给予学生自主空间

常瑞是西南财大经济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她在学习之余,常常奔走于各类艺术展览。与普通观众不同,她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艺术经济领域,深入思考艺术与消费、产业的关系。

她的兴趣源于选修的一门通识课程“美术鉴赏”。经济与艺术的“碰撞”,不仅让她找到学术方向,更让她体悟到“经济学研究要紧紧扎根社会与实践”。

在西南财大,越来越多学生像常瑞一样,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中,激发出创新灵感。

2023年,经过一场持续10个月的调研和改革,西南财大对本科生培养方案作出“颠覆性”调整,目标直指“协调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关系”。

许志介绍,新方案提出了4个“降低”:把总学分由160学分降低至150学分左右,降低专业课、必修课和课堂教学学分。同时,相应增加通识基础课、个性化课程以及实践课程数量。

“强化基础”“突出交叉”“重视实践”“学为中心”是许志归纳的几个调整要点。“目的是降低学生大类培养后选择专业的‘门槛’,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与自主空间,帮助他们建立知识关联、促进知识迁移、激活创新能力。”

强化通识课程的“空间”从哪里来?如此调整是否会削弱专业课程?教务处处长汤火箭说,学校在调研中发现,部分专业课程不同程度地存在内容重复滞后、特色不鲜明、核心不突出等问题,必须把“水分”挤出去,把“金课”炼出来。

去年以来,西南财大强化校级统筹,集中力量突破学院、学科、专业“边界”,重构专业知识谱系,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删除涉及16个学院的专业类课程184门,同时形成涵盖6大学科门类的30余门学科基础课,50余门大类平台课。

“学校坚持落实大类招生培养,目前已覆盖15个专业大类,涵盖47个专业方向,占全部招生专业方向的75%。”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李志生说,加强学科基础课、大类平台课建设与加强核心通识课、实验实践实训课建设,共同构成4个“加强”,“进一步夯实了‘新财经’人才培养的课程基础,提升了学生跨专业能力,让他们可以凭兴趣和特长选择发展路径。”

重塑教学组织与形态

人人都是“跨界者”“破壁人”

      这学期,西南财大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教师黄迟主讲的“机器学习”课程备受学生欢迎。这门纯工科课程,上线30分钟就被“抢完”。

原来,为了让学生适应高难度、快节奏的教学要求,黄迟引入优质线上资源,采用了“2+1”融合教学模式,即2小时在线同步学习,1小时线下重点难点讲解。不少学生感慨,一堂课就像“超高信息量的头脑风暴”。

“要让学生拥有跨学科思维和能力,教师需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身处“新财经”课堂改革前沿,黄迟一方面精进信息技术,另一方面不断学习财经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学生也逐渐习惯将所学算法理论应用于经济领域,寻找不同的解题路径。

在西南财大,“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融合教学模式已成常态。随着“新财经”战略不断深入实施,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形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教师感慨“日新月异”,学生顿觉“耳目一新”。

今年暑期,该校集中改造智慧教室97间,全新的教学空间可支持学生开展TBL(小组合作学习)、 PBL(问题导向学习)等主动式教学活动。最近,该校经济学专业学生拿到一本“奇特”的教材,这是该校首部数字化教材《数字经济学》。薄薄的一张纸片,承载了数据可视、 AI辅助答疑、评价生成等功能,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西南财经大学校长李永强如此评价这样的变化:教学场域从现实空间走向虚实融合,师生交互方式从口耳相传转向声光电并存。“以数字化突破资源壁垒,人人都是‘跨界者’,人人都是‘破壁人’。”

突出学科交叉融合

面向未来培养人才

最近,西南财大2021级本科生徐邦议格外忙碌,他申报立项的本科生科研课题《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正准备结题。

“课题有两个难点,一是需要深入乡村调研,二是需要跨学科学习计算机技术。”徐邦议说,“书院”给大家配备了相关领域的学业、科研、实践、朋辈4位导师,开设了学术写作和科研申请的指导课程,有力支持他完成了研究。

徐邦议提到的“书院”,是西南财大探索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刘诗白书院”。在这里,学生结束大一的基础培养后,可在数字经济、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自由选择一到两个专业修读,以实现学科交叉、优势互补。

“数智革命浪潮滚滚而来,改变和重塑着‘财经’领域的内涵与外延。”李永强说,新时代高等财经教育的内容必须从知识分化转向交叉融通,而交叉融通并非简单的“拼盘组合”,要以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所需知识体系为基本逻辑,打造紧跟前沿的专业课程体系和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西南财大加快建设数字经济等一批新兴学科专业、数字贸易等8个跨学科微专业。学校依托“刘诗白书院”设立基础学科拔尖实验班,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开展“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合学位项目,在全国首创“双 A”学科跨校人才培养模式……一块块交叉融合的“试验田”正被开拓,一座座领跑前沿的高峰逐渐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