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119期(总第4014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邹红:从现实问题入手 以学术浸润育人
■本报记者 鲁磊
2024年四川省最美教师(团队)风采《教育导报》2024年第119期(总第4014期) 导报四版

接受采访的邹红。闫文静摄

邹红(后排左一)在组会课中与学生交流。图片由学校提供

“大家摸摸自己的钱包,现在你还舍得花钱么?”面对学生关于“消费低迷”的问题,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邹红打趣地问。“花现金舍不得,线上消费‘不眨眼’。”一位学生的回答引起教室里一阵笑声。

“可见,网络是当前重要的消费场景。”邹红进一步阐释,消费行为并非简单、孤立的经济活动,而是收入水平、资产配置等内部因素同消费政策、宏观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相互联系的多元系统。

这是邹红最近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一次互动。她从身边事切入,为学生讲解如何用经济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国家重大现实问题有效结合,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是经济学教育的一个难点。10余年来,邹红探索、开创“邹邹科研训练营”学术团队品牌,探索出了一条“前沿理论探索+科研训练+社会实践”育人新路径。

开展“有组织”教学

涵育学生学术品格

今年是邹红在西南财大任教的第15年,她一直承担本科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探索财经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教学方法、上好学生喜爱的“金课”,这是一直萦绕在她心间的目标和追求。

“一定要开展有组织教学。”10年前,邹红组建“邹邹科研训练营”学术团队,目的是以有组织的科研带动有组织的教学,破解知识应用、实践研究、跨学科素养等人才培养问题,让学生在学术的浸润中提升学术品格。

每周的组会课是“邹邹科研训练营”的重要“阵地”。邹红的组会课有两个特点:一是本科生、硕士、博士“混学段”参与;二是除了经济学领域,学生专业涵盖应用数学、计算机等领域,实现“跨学科”交流。

“组会课由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引领我走进了学术的殿堂。”西南财经大学大四学生王佳豪对训练营的学习生活记忆犹新。

两年前,王佳豪刚踏入“邹邹科研训练营”时,还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方法性课程还未开始,理论性课程刚刚入门,对实证研究和代码编写一知半解,我在学术上完全是一张白纸。”王佳豪说,“训练营”还要求每位同学负责一个科研项目,这对大二的他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对待这样一个科研“小白”,邹红给予了极大的耐心,从题目到立意,乃至文字表达、细节,她都给予学生全面指导。组会上,邹红从经济学重大现实问题入手,谈到女性劳动力“产而不休”“迁而不工”等研究话题,引发了王佳豪的强烈兴趣——经济学研究原来可以这样切实、这样有用,他迅速“入门”“上手”。

在邹红的口中,抽象的曲线图和公式摇身一变就成了理解现实、指导决策的工具。课堂上,她一边讲解具体的研究内容,一边分享其中蕴含的科研“心法”。“要从重要的现实问题中提炼学术问题,从实际出发,做能经得住学界、业界、政府部门考验的研究……经济学研究要与理论相呼应,更要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要坚持‘深入打洞’,甘坐冷板凳。”

组会上,邹红鼓励每位同学发表见解、参与讨论,即使是本科生的发言也能得到整个团队的回应;组会之外,团队成员的传帮带让每个成员都有成倍的力量。

邹红说:“科研育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塑造创新精神和科研素养、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她组建的“消费经济与劳动经济科研团队”,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根本目的,坚持人才培养“全面发展观、人人成才观、系统培养观”,走出了一条人才自主培养的科研育人新路径。

心系国家发展

提升学生学术品位

肖翰是西南财经大学一名留校任教的经济学博士生,正站在学术生涯的十字路口,面对浩瀚的经济学理论与复杂多变的现实国情,他既充满憧憬,又倍感压力。

“心中有家国,立意方能高远,学术才有品位。”为了帮助包括肖翰在内的博士生们更好地成长,邹红坚持将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相结合,以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锤炼学生的学术品格,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课堂上,邹红会引导大家讨论当前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如数字经济、提振消费、绿色转型等,鼓励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她始终主张:“作为经济学人,研究不仅要深入学术殿堂,更要走出象牙塔,心系国家发展大局。”

“训练营”中,邹红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耐心与毅力。她践行和传承“坐得住冷板凳”的精神,告诉学生,科研不是东拼西凑,需要以耐心和毅力钻研现象与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

在一篇经济研究论文的修改过程中,肖翰在回复审稿人提出的尖锐意见时遇到了瓶颈,邹红向他分享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遇到的挑战,甚至通过亲身实地走访调研,来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让肖翰和博士生们认识到“科研无捷径,唯有勤奋与坚持”。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2011年起,邹红连续14年带领学生深入川渝等西部地区农村进行调研,同时邀请企业、政府部门的相关专家走进课堂开展100多场活动,与学生交流经济实践难题与解决方案,帮助学生了解政府、企业关心的问题,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邹红非常注重学风建设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她经常在课堂上强调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细致讲解如何正确引用文献、避免学术不端行为。讨论中,她经常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激发创新思维。她鼓励学生尝试跨学科研究,打破固有思维方式,将经济学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地理学等相结合,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经过5年多“邹邹科研训练营”的培养,肖翰及同门在学术道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他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经济学理论,还学会了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在科研道路上保持耐心与毅力,坚守学术诚信,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品格与品位。凭借出色的研究成果,肖翰获得了全国“学术新星”的称号。

服务经济发展

构建中国自主消费经济理论体系

2003年,在著名消费经济学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尹世杰家中,80岁高龄的尹老师正给5名研究生授课,一讲就是4个小时,邹红正是其中的一名学生。其时,她因晚上熬夜学习而昏昏欲睡。尹世杰也不恼怒,只是给她端来一盘点心,继续上课、提问,表示“多被提问,人就清醒了”。

后来,邹红渐渐明白,保持专注力和深度研究力的最好办法,是不停地听问题、找问题、想问题、解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消费经济学伴随我国市场经济而发轫,而以往消费理论都是以西方消费函数理论为主进行拓展,不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构建中国自主的消费经济理论体系任重道远。

毕业后,邹红接过恩师的“接力棒”,在相对冷门的消费经济学学科深耕,探索出一条将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科研路径。

邹红聚焦自己为首席专家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地方经济重大课题,以问题为导向,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精神,开展前瞻性、应用型研究,与政府部门紧密合作,带领学生参与地方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近年来,邹红及其团队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地为中国自主消费经济理论体系“筑基”,围绕经济金融领域重大风险、经济复苏、地方债、稳外需、退休潮、人口负增长、女性农民工“迁而不工”、稳定劳动参与率、发展银发经济等问题,找到了团队科研育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新发展阶段,我国未来消费经济理论研究应构建融合供需互动、长短期动态、跨学科视角的中国自主消费理论体系。”邹红说,她将带领团队持续提升理论体系的现实解释力和指导性,为国家经济健康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