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120期(总第401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育创新 以人为本
《教育导报》2024年第120期(总第4015期) 导报三版
2024年的尾声已至,我们站在时间的交汇点上,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在这一年119期教研(话题、理论)版面中,我们精心策划、深度挖掘,为读者送上有关教育教学研究和思想的盛宴。

从国家政策的调整到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创新,从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渗透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每一次变革悄然改变着教育的样态和生态。我们精心挑选了过去一年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稿件,为您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彩的教改画卷。

在“教育创新”的视角下,我们聚焦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了学科融合与新课程的理念;从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革新,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形成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我们见证了教育创新的无限可能。这些创新不仅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以人为本”的视角下,我们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每一个细节。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到学生能力培养与心理健康的关怀,我们将目光投向教育中最真实、最重要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此外,我们特别关注了教育管理与评价的改革,以及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科创教育等领域的热点话题。通过对这些话题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看到了教育的现状,更看见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这份年终盘点,渗透着我们对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深入思考。相信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能够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教学改革与创新

1 .学科融合与新课程

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把“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实施教学改革的重难点,在“加强科学类学科教学”中,又强调要“强化跨学科综合教学”。《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在命制试题时,从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完整性出发,“从学科内容上进行融合,凸显对复合能力的要求。”由此可见,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积极倡导以跨学科为特征、以综合思维为内核、以发展素养为目标的学科融合教学。要把国家政策转化为教学实践,需要一线教师拥有教学大视野、育人真情怀,更新教学理念,在不懈探索中积累实践智慧。

——1月2日《学科融合:“三新”背景下的教学新样态》(许大成)

农村科创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但丰富的农业生产劳动和生活为科创教育提供了独特的实践平台。将真实生活问题转化为学习课程,并在课程研发与实施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月26日《农村科创教育课程研发与实践》(龚丽李伟)

近年来,南充市嘉陵区南荣路小学发挥地方美食的牵引力,落实跨学科融合理念,秉持“丰富性、选择性、梯度性、开放性”的原则,以“课堂教学、送课到校、基地上课”的方式,实施“四融构建”(课程、技能、空间、区域优势),形成了“美食+ N学科”的跨学科课程构建模式。

——4月16日《探索地方文化跨学科课程的构建》(李芳王蕾)

2 .教学方法与策略

结构化学习是基于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科学了解,在分析知识本质与认知原理基础上,开发具有“脚手架”意义的学习材料,能科学设计逻辑教学过程,能围绕主体组织学习管理,促进学生对本质的深度理解和概念模型的关联建构,在“搭梯子—找钥匙—开窗户”意义学习中经历经验的积累与学习方法的改进,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连续—关联—循环”协调进阶发展,能够不断培养涉及学科教育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素养学习方式。

——1月12日《“搭一个梯子,找一串钥匙,开多扇窗户”》(王浚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其中,发展型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要求:“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这段话说明,语文教学应指向学生实际生活需要。就小学语文的“实用性”而言,笔者认为课本剧教学可以破解这一难题。

——6月18日《课本剧教学:探索小学语文的“实用性”》(冯正君)

在足球场上,一支球队即使创造了无数射门机会,若不能在关键时刻精准踢出“临门一脚”,往往会功亏一篑。课堂教学亦是如此,教师精心备课、设计教学活动,但若不能在课堂上精准地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样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精准“临门一脚”,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更是衡量其教学功力的重要标准。

——11月8日《踢出精准“临门一脚”》(岳自奎)

3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晨晖党章学习小组”基础上发展成立“晨晖学院”,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让学生成长与国家民族发展需要“双向奔赴”。成都七中引领广大学生关注前沿科技动态,高度重视科普教育,重视大学、科研院所等与基础教育的联动,让优秀人才提早感受和进入科技前沿的研究。学校个性化的课程设计和弹性的教学管理是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独特经验。

——1月2日《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用理想信念铸魂》(陈朝和)

程红兵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4个策略:要给学生搭建广阔的文化平台,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让大师成为精神人格的引领者,无论是科技类的项目,还是人文类的项目,都应让孩子们阅读大师的作品,而不是去刷题;让学生做真实的、可出产品的研究;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12月24日《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如何落地?怎么实践?》(夏应霞)

教师与学生发展

1 .教师专业成长

企业实践经验是“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教师们普遍认为,只有深入企业一线,亲身感受企业运营模式、技术应用及市场需求,才能使“双师型”教师更了解行业动态,从而将其融入教学过程。这种实践经验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还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

——1月5日《为“双师型”教师成长提供沃土》(付文桂)

微信公众号相当于教师自己开办的学术期刊,是自己的活动记录平台,忠实地记录着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也是互动交流平台,与全国同行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指导,能感受到被需要、被认可、被尊重,自己每天的进步也肉眼可见,这样研究和写作就进入了一种正向激励循环,最终将每天撰写公众号文章转化为自觉行为;亦是成果发布平台,能够将每天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成果第一时间对外发布,能够辐射引领更多的同行,也能够及时得到专家学者的点评和指导。

——1月15日《网络研修: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航道》(胡同文)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讨则空。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成为“沉默的大多数”,降低了教研活动的质量,最终影响的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而,提高教研活动的管理质量,以高质量的管理促进教研活动的高层次运转,是让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畅所欲言的重要路径。

——11月29日《教研活动中,别当“沉默的大多数”》(吴维煊)

简阳市现有在职音乐教师160余人,城乡音乐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教研校际差异较大。现行音乐教材内容多、范围广,包括演唱、舞蹈、器乐、戏曲等,其表演形式多样化。宽泛的内容和形式,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以一己之力难以把握。因此,我们集全市教师之力开发适合线上教学、较全面和高质量的音乐教学微课。——12月17日《全员研发微课倒逼教师成长》(黄梅)

2 .学生能力培养与全面发展

正念是通过有意地、非判断地注意当下而升起的觉知。更具体来说,正念是有意识地对当下所发生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内容(如身体感觉、情绪、想象、心境、表象等)以一种持续的、不加评判的注意方式进行觉知,强调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

——1月15日《正念训练助力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李建蓉)

任何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得出不同结果。很多时候,我们解决问题、处理问题,都是基于我们的目的、需求、标准来分析,做出判断。很少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想问题,往往会出现小孩的世界大人根本不懂的尴尬,当然也就不会有同频共振的理解。

——1月23日《呵护孩子心中的善良》(权卿宗)

近年来,通江县第六小学采用“校内+校外”“研学旅行+劳动实践”的模式,把孩子们带到田间地头,利用学校附近研学基地的土地,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在四五六年级系统开设劳动实践课程。每学期把劳动课时整合到一至两天,根据农时节令,开设粮食种植、蔬菜种植、花木种植等劳动实践课程,并把学校思政课和劳动实践课有机融合。通过劳动实践,达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从而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目标。

——6月14日《让孩子们在“田间地头”上思政课》(高怀阳)

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是中小学教师优化教学方式的重要指标。在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既要坚持立德树人、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方向,又要遵循脑科学规律,切实培养学生日常学习的基础性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花费时间少、过程体验深、参与机会多、结果收获大”的高效学习。

——11月15日《遵循脑科学规律为高效学习“筑基”》(许明明)

教育管理与评价

1 .教育管理

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也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理事长马宪平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政治功能是学校党组织的基本功能,中小学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必须将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组织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将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体现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保证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8月27日《党建如何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贾志惠夏应霞)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广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针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教育系统要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完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此过程中,需要树立系统观。

——8月27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需树立系统观》(张学炬)

1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由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将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新法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学前教育法律的空白,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为我国系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办好学前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11月22日《从“0”到“1”的突破,落实是关键》(张筠)

2 .教育评价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自我管理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由于大部分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思想比较明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会受到一定阻碍。作为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可以通过精准量化考核的方式,对学生各方面进行评估和指导。

——1月23日《班级量化管理考核提升学生自主能力》(董永春谢颖倩)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评价如何破,如何立?

成都市锦江区教科院结合教师发展经验及现状,立足教师专业成长核心素养,从价值理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个维度构建了“好教师”教育教学关键能力五阶段成长期:新锐问道期、骨干品道期、风格凝练期、卓越示范期、“大先生”铸魂期,研制了锦江“好教师”成长五阶段的关键能力维度、内容、指标,探索了分级支持策略、方法和结果应用,为教师评价机制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区域样本。

——6月21日《“好教师”的“五阶”评价》(林锐董文婧廖浩然)

“5 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等特点。“5 G+教师综合评价”是指依托5 G网络超高速、低时延、大连接、高可靠等特性,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5 G网络环境与平台,伴随式采集、挖掘、分析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学习发展等过程数据与信息,通过模型构建,自动生成教师发展数字画像、课堂教学诊断报告、专业能力测评结果等,促进省域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动态化、精准化建设。

——9月20日《5 G+教师综合评价:助力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建设》(汪桂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