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许多岗位将被机器取代,这令不少家长开始思考:在人工智能时代,孩子的竞争优势是什么?如何增强孩子的核心竞争力?彭凯平用积极教育的理念为家长们支招。
良知观:培养有温度的孩子
自动驾驶汽车遇到事故时只会算概率,但人会根据具体情形具体分析。约束机器的是内部设定的程序规则,而约束人的是内心深处的道德底线。人不同于机器之处在于人有道德、有情感、有良知。良知是人性底线,包括共情、欣赏、感恩、敬畏、感染、升华、公平、分享、合作等积极心理品质,这些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优势。
日常生活中,家长需从小事着眼,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良知观。例如,当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时,带孩子复盘事情经过,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寻找化解矛盾更好的处理方式,在分析、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教会孩子反思,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至善观: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
机器以完成任务为“天职”,人类却能够主动萌生不断超越自我的愿望。至善不是追求完美,而是通过持续的努力实现自我更新与提升。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机器不具备的。家长在对孩子的培养中,应更加注重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设定目标、专注行动才能走得更远。将“至善观”融入日常教育,家长可以尝试帮助孩子设立小目标,比如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鼓励孩子比昨天多坚持5分钟;制作成长“进步树”,每完成一项小目标,便在树上贴一片叶子作为奖励,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英雄观: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生活里的英雄”
为国家、民族而战的人是英雄,平凡岗位中默默耕耘的人也是英雄。人工智能时代,家长需培养孩子以“小我”成就“大我”的英雄观,通过真实案例引导孩子看到身边的“英雄”,理解英雄精神的本质。
如果拥有“为他人奉献的自觉”,即使身处普通岗位,也能以使命感驱动自我,为社会创造价值。家长需告诉孩子,英雄不仅是书中的伟人,也是身边默默付出的普通人,孩子们也可以通过帮助他人成为英雄。
幸福观:培养内心富足的孩子
人区别于机器的重要之处还在于,人因内在精神的充实收获幸福的体验。因此,家长要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的丰盈。
当前,许多孩子沉迷于虚拟世界,认为幸福就是打游戏、刷视频,一旦放下手机回到现实生活,幸福感便荡然无存。家长可以以古代先贤为例,正面引导孩子。如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仍能自得其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志,将幸福聚焦于求知、修身与利他之中,才能真正获得精神的富足。同时,言传不如身教。家长可以通过在家中营造学习氛围,与孩子共读一本书,讨论书中的观点,让孩子感受知识的乐趣;通过徒步、做手工等亲子活动,让孩子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