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丰富的当下,消费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消费行为涉及未成年人时,我们必须提高警惕。最近,有家长在网上爆料,小学校园周边商店出现针对小学生的大额赊账消费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敲响了树立未成年人理性消费观、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警钟。
防范“超前消费”陷阱
据媒体报道,在湖南长沙,一位11岁的小学生因沉迷收集动画卡片,一个月内赊账消费近4000元。类似事件并非个例,浙江宁波陈先生9岁的儿子为购买高价铅笔和橡皮泥,在文具店赊账上百元;江西吉安一名五年级学生偷拿家中现金偿还奥特曼玩具欠款,累计金额超500元。这些事件暴露出一个愈发普遍的问题:一些商家正利用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诱导其陷入超前消费的泥潭。
商家的“套路”往往直击孩子的心理软肋。以收集卡片为例,当孩子未抽中心仪卡片时,商家会怂恿其“再试几次”;若抽中,则进一步劝说“趁运气好多买些”。更有甚者主动提供赊账服务,让孩子在无偿还能力的情况下持续消费。家长悦悦妈(化名)就发现,孩子被商家以“先拿货后付款”的方式诱导赊账,累计金额达130元,而商家提供的所谓“欠条”,仅是手写在小票背面的潦草记录,既无明细,也无合法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的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单独实施的赊账消费行为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购买金额较小的文具、玩具、零食等行为,但如果涉及到购买较大金额的商品,需父母等监护人代理或同意、追认。”北京兰台(成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心仪律师分析说,赊账消费具有成瘾性、风险累积性和不确定性,它不在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的行为范畴内,如监护人不知情且不同意、不追认,则该行为无效。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九条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彩票,体现对特殊群体的保护,但赊账、诱导消费等行为仍处于监管模糊地带。在实际案例中,家长与商家对峙时,监管部门多以调解、批评教育等方式处理,缺乏实质性惩戒。正如悦悦妈报警后,商家仅被要求退还部分款项,未被追责,凸显维权难的现状。
更值得警惕的是,监管盲区与未成年人的认知短板形成双重风险。部分商家将记账本、口头协议作为“护身符”,规避法律风险;许多孩子对金钱缺乏基本概念,对赊账背后的债务关系毫无警觉,这种认知偏差,使得他们在商家设计的消费陷阱中越陷越深。
建立对金钱的完整认知
如今,电视、网络、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广告,不断刺激孩子的购买欲望。同学间的攀比风气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孩子们为了融入某个群体,往往会跟风消费。面对这些外部诱惑,父母的日常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从小被父母严格控制消费,家长唐竹在女儿的零花钱管理上格外上心。从一年级起,她便将女儿收到的压岁钱分为“储蓄”与“零用”两部分:一部分存入银行定期账户,让孩子直观看到利息增长;另一部分预留为零花钱,用于孩子购买文具、礼物等自主支出。她发现,当孩子意识到“钱花完就没了”时,自然学会了货比三家,甚至主动提醒妈妈“网购更划算”。这种“放手不放任”的方式,既赋予孩子支配权,又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意识。
对孩子隐瞒家庭经济压力,让他们误以为“父母的钱取之不尽”,也是导致孩子消费行为失控的原因之一。公开家庭经济状况并非让孩子分担压力,而是让他们理解“赚钱不易”,从而珍惜现有生活并为未来做好规划。
如何把握“适度公开”的尺度?对于低龄儿童,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日常开销,比如“买玩具的钱爸爸要工作3天才能赚到”。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可以逐步让其了解家庭收入来源和理财规划。
从事财务工作多年的家长陈睿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每月初,她会取出现金,和儿子一起做诸如伙食费、水费、电费、燃气费、物业费等家庭固定支出的预算。看着越来越多的钱被“数”出去,儿子主动提出“周末少点外卖”的建议。还有家长在购房时带孩子参与首付和房贷计算,用房贷月供对比日常开支,让孩子直观感受“大额消费”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能帮助孩子建立对金钱的完整认知。
在移动支付时代,线上消费的管理也成为新挑战。很多家长发现孩子频繁使用电话手表扫码付款,还没到月底就变成了“月光族”。针对这种情况,西南财经大学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杜煦瑒建议,家长应对虚拟支付方式设置权限,例如限制单笔交易金额、关闭免密支付功能。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记账,让每一笔消费清晰可见,月底复盘时分析哪些支出可以优化。
“当孩子出现赊账或隐瞒消费的行为时,家长最好先倾听,再引导。”在杜煦瑒看来,斥责只会加深隔阂。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制订还款计划,这种将错误转化为教育契机的方式,既能修复信任,又能强化责任意识。
多方协力筑牢消费防线
在成都市龙江路小学,西南财经大学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志愿服务团队设计的“金融王国的奥秘”主题活动,让学生化身“家庭小当家”,在不同限额下进行家庭财务分配,亲身体验为什么要理性消费,学会列物品清单,先买“需要的”,再买“想要的”,培养其身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这种沉浸式课堂,将抽象的财经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帮助孩子理解“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观。
家校社联动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传递,更在于搭建真实场景。团队成员在成都市金苹果公学开展的“小小存钱罐”课堂上,以压岁钱管理为切入点,孩子们填写模拟存折,体验储蓄与利息计算。学校还将课程延伸至家庭,设计“压岁钱规划表”,要求孩子与家长共同制订年度支出计划。这种“课堂学理念、家中练实操”的模式,让财经教育从理论落地为习惯。
然而,仅靠教育实践仍不足以应对复杂的消费环境。针对校园周边一些商家的不良行为,赵心仪指出,学校需更主动地承担责任:一是通过法治教育,向学生普及赊账消费的法律风险;二是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建立校园周边商家“黑名单”,对诱导赊账的店铺通报处理;三是设立反馈机制,鼓励学生、家长举报不良消费行为。针对线上消费陷阱,平台要严格落实“未成年人模式”,通过人脸识别、实名认证等技术拦截诱导性内容。此外,行业协会应推动自律公约,明确游戏充值限额、直播打赏退款规则,从源头减少未成年人冲动消费的可能。
杜煦瑒提到,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消费行为和观念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孩子对金钱的认知,往往始于观察父母的日常消费行为。超市购物时耐心讲解“为什么选这个品牌”,面对“满减促销”时冷静分析“是否需要凑单”,这些情景能让孩子学会区分“需要”与“想要”。然而,部分家长的矛盾行为可能消解教育效果。例如,有的家长一边强调“节俭”,一边因促销囤积无用商品;有的家长告诫孩子“别攀比”,自己却频繁更换新款手机。这样的言行不一容易让孩子困惑,甚至对家长的教导产生质疑。因此,父母需定期反思自身消费习惯,避免“说教”与“行动”脱节。
构建未成年人消费保护体系,本质是一场多方协力的“持久战”。从管理零花钱到参与家庭预算,从区分“必要支出”到理解劳动价值,核心都是帮助孩子建立对金钱的完整认知。“我们也许无法帮孩子避开消费陷阱,但可以培养他们识别陷阱的能力。”杜煦瑒说,唯有打破“谈钱色变”的桎梏,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认识金钱,才能真正筑牢抵御诱导性消费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