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周向春夫妻。王浚录摄
李良辅导学生学习。(受访者提供)

周向春在课堂上。王浚录摄
双龙街乡位于安岳县东南部,距县城55公里,与重庆市大足区、潼南区接壤。时值仲春,越过连绵的深丘与浅山,记者踏入双龙街初级中学的校园。在贴梗海棠的映衬下,教师宿舍楼巍然矗立,其中一套居所,便是李良与周向春夫妇温馨的家。
扎根双龙街乡的30多年里,在李良和周向春的心里,这里的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而学校就是家。李良教化学,周向春教语文兼任班主任,他们相互支持、共同进步,所带班级的成绩在学校乃至安岳县始终名列前茅。花落花开,青丝渐白,虽然他们一直守在这方小小的农村校园里,但他们培育的“桃李”已经开遍了天涯。
他的追求——
“当老师,就要当名师”
李良读初中时,班主任是一位年仅18岁的老师,他的家距离学校约40公里,每次来学校要走很长一段山路,但李良的班主任并没有半点怨言。李良清晰地记得,班主任上课很有激情,知识似乎永远都讲不完。“他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暗暗发誓,长大后要当一名像他一样的老师。”李良说。
在这位班主任的影响下,李良考取原安岳师范学校,在校扎实学习专业课程。1992年,李良以优异的成绩从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现在的安岳县双龙街初级中学任教。
那时的双龙街乡初中交通不便、教学设施简陋,一些教师到学校后,就想方设法调离。李良却很快就适应了艰苦的环境,看到淳朴的乡民、纯真的学生,他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日益深厚。他曾接受组织安排,调往两板桥镇初级中学、双龙街小学,最终又回到了双龙街初中,任教初中化学。
在李良心里,化学是“美”的。“一方面,是物质的色彩美、形态美等化学自身之美;另一方面,化学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利用图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和资源的丰富。”李良补充道,化学还具有“人格之美”。人类历史上,许多化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显示出智慧的光芒、坚毅的品格和对真理的执著,他们的奋斗历程和人格魅力能够感染学生。“作为化学教师,首先自身要感受到化学之美,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这些美传递给学生。”他说。
“当老师,就要当名师。”虽然身处农村,但在专业发展方面,李良从未固守一隅、止步不前。他坚持“科研引路,教改助教”的理念,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参加了多项课题研究,有在研省级课题1项,结题省级课题3项,并被评为正高级教师。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李良被教育厅遴选为四川省第一批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通过“四川省李良名师工作室”的平台,他积极带领并指导不同市(州)的60名成员、学员开展集中研修、送教下乡、学术沙龙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带动了很多初中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小唐是李良名师工作室的学员,在安岳一所农村初中任教,他曾在教学方法上遇到瓶颈,课堂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李良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动走进小唐的课堂听课。课后,李良为他详细剖析问题,针对师生关系、教师亲和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自我提升等方面,一一给出改进建议。在李良的带动下,小唐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课堂氛围逐渐改善,还经常在各级教学比赛中获奖。
“为家乡教育做一点事,是我应尽的责任。”怀着这样的追求,李良先后获得了“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最美乡村教师”“资阳市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更赢得了学生家长、当地百姓的信任。
她的口碑——
“你的学生特别像你”
同李良一样,周向春也是地地道道的双龙街人。1990年,周向春来到安岳县双龙街初级中学任教语文。
刚参加工作时,周向春年仅17岁,当时班上有两个学生比她还大一岁。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周向春和那一届学生打成了一片,耳濡目染地引导他们养成勤奋、向上的品质。中考时,这届学生成绩平平,激起了周向春心中的上进心。她激励自己道:“我是双龙街人,我有责任帮助双龙街的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去到更大的世界。”于是,周向春一点一滴积累教学经验,虚心向前辈请教,提升教学水平,并通过自考取得了本科学历。
2002年,周向春生了一场病,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周向春选择周末去县医院拿药,半年后的暑假再开刀做手术。新学期开学后,她在伤口还没有痊愈的情况下就走上讲台,没有耽误学生的一节课。
凭借这样的上进心和责任心,周向春的教学质量逐渐提升。结合农村学生的学情,周向春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语文教学方法——“由厚到薄”。“厚”是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作背景、写作手法、中心思想等进行全方位地认识、理解。例如,在讲解《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篇课文之前,周向春会让学生了解林徽因、梁思成的主要经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蕴含的爱意、温暖和对新生事物的希望。“而‘薄’是指在每一篇课文里重点选择一些知识点,让学生理解掌握,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她解释说。
周向春曾担任学校初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她毫无保留地把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向同事分享。她还积极参与各级赛课、教研活动,并鼓励身边同事参加。在她的带动下,学校的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随着经验、阅历的增长,周向春的班主任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她宽严相济,既要求学生不触碰“红线”,又给足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每带一个班级,她都会培养一批优秀的“小帮手”协助各科老师。
最让周向春难忘的是2022届的一个班,起初,班上有几位学生行为习惯较差且不服老师管教。有一次,轮到这个班级打扫男生寝室厕所,而厕所已经堵了两天了,这几位学生主动打扫并疏通了厕所。周向春特意在班上表扬了这几位学生,还和他们约定:“老师要写一篇《变形记》来记录你们的改变过程,需要你们不断提供‘素材’。”在周向春的引导、关爱下,这几位学生渐渐走出成长误区,其中的3位学生考进了职业高中并就读升学班。有同事评价:“你的学生特别像你,吃苦耐劳、坚韧顽强。”
从青春少女成长为学校最资深的班主任,到“四川省骨干教师”“资阳市优秀班主任”“资阳市优秀教师”,再到如今临退休,周向春的工作热情从未减退。毕业多年的学生笑着对她说:“周老师,您还得教教我们的孙子。”
教学“搭子”——
“1+1>2”的默契与融合
1992年,李良被分配到学校时,与周向春同教一个班。日常工作中,两人共同管理班级,都有相同的上进心和责任心,经常互相分享教学中的趣事,一起为学生答疑解惑,默契度与日俱增,爱意悄然滋长。1996年,两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把工作、生活都和学校牢牢绑在了一起,开启了携手共进、拼搏进取的人生篇章。
李良和周向春都认为,夫妻和睦、相互支持是一个家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事业成长的重要支撑。周向春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升到初三时,都会由李良担任化学学科教学工作。周向春教语文,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李良教化学,侧重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这对不同学科的夫妻搭档不仅相互理解、支持与协作,更在教学和德育等领域催生出独特的“化学反应”。
“当他在工作中遇到瓶颈时,我会提出新颖的见解,为他拨开迷雾;而当我因为学生的调皮、家长的误解而受到困扰、感到委屈时,他也会给予我贴心的建议与安慰。”谈起与李良的日常相处,周向春的脸上不禁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在长期相处中,我们积累了深厚的情感,能无缝迁移至教学工作。对于教学细节或班级管理的讨论,即便产生争论,也能迅速达成共识,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在李良看来,夫妻俩的沟通模式,让他们在教学配合中能够精准把握彼此意图,从而为学生打造连贯且融合度高的课堂。
面对学生波动的心理状况、学习中的困难或突发情况,周向春会同李良在家中交流,分享见解,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这种紧密的合作模式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展现出比其他教师更强的韧性与更灵活的应对策略,让德育工作“守正创新”。
一次上化学实验课,一名学生故意采取了错误操作,导致装有沸水的试管突然炸裂。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李良巧妙地转化为教学契机,先是表扬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冒险的精神,随后指出这种行为的危险性,对全班进行了安全教育、规则教育,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放学后,夫妻俩探讨这件事,认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价值。于是,李良以此为素材,撰写了教育故事《试管破裂之后》,并发表在教育类刊物上,引发了同行对实验安全与教学机智的关注。周向春捕捉到这一事件对学生成长的启发,布置了一篇以此次经历为主题的作文,有两位学生写出了鲜活生动的作文,被全校语文教师作为范文在各班展示。
爱生如子——
助力乡村孩子奔向广阔未来
近年来,乡村教师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乡镇交通条件也大为改善。因为地处川渝交界地带,双龙街初中的很多老师陆续在重庆大足城区、安岳县城买了房,每到周末和寒暑假,学校就会变得冷清。李良、周向春夫妇也在大足买了一套房子,但他们的上班时间、甚至周末的一部分时间都住在学校里。暑假里,夫妻俩还会抽时间回学校为花草浇水。
对校园花草都关爱有加的夫妇俩,对学生的关心更是细致入微。学生赵雪和彭凤琴曾因身体原因需要特殊饮食,周向春主动为她们做了一个月的低盐、低油、高蛋白的营养餐。这两位学生也非常争气,成绩优异,赵雪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彭凤琴毕业后选择回到安岳,也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
除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开销,夫妻俩将每月的额外花费控制在千元以内,然而在资助学生方面,他们却总是慷慨解囊,毫不犹豫。在农村学校,难免会有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他们曾遇到过一位因家庭困难险些辍学的学生,夫妻俩不仅悄悄为其支付了900多元生活费,还积极争取各类补助,多次劝说这位学生的家长要支持孩子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该生顺利读到初中毕业,还考上了当地一所不错的高中。
在以校为家、视生为子的同时,李良和周向春也没有忽视对儿子李曦月的教育。
李曦月在双龙街乡读到小学三年级时,农村学校师资不稳定的问题摆在夫妻俩面前。看到有的同事为了子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纷纷选择调离,李良和周向春也曾动过心。“经过一番纠结,我们最终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一生的留守。”李良说。
为何最终没有让孩子转学?一方面,李良、周向春夫妇还是信任双龙街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因为他们秉持一个理念,即对于孩子,“首先抓身体健康,其次是道德品质,排在第三位才是学习成绩。”
夫妻俩谦虚地表示:“在健康为先的家庭教育理念下,李曦月的学习成绩从小学到大学都只是相对突出。”相较于学习,李曦月在体育方面的表现更为亮眼。无论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读本科,还是在重庆大学硕博连读,他都是学校里的健身达人、学院篮球队主力。
李良和周向春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致力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我们的言行举止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工作的认真态度会影响学生。而在家庭中,我们同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勤奋、友善等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他们补充说,情感支持也必不可少,在学校,他们关注学生情绪,及时给予鼓励与安慰;在家里,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倾听孩子心声,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让孩子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
2024年,李曦月获得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资格(中国加拿大共同培养项目),前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了从双龙街乡走出的第二个公派出国留学生。
双龙街乡位于川渝交界的浅山丘陵地带,这里的人们往往选择的是去四川或重庆的县城发展,但看着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给李曦月发来的贺信,碰到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安岳扎根农村教育的彭凤琴,李良、周向春没有后悔一直以来留在双龙街乡的选择。
他们觉得,乡村天地同样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