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33期(总第404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 AI+心理”双轮驱动 助力学生学习力提升
■本报记者 夏应霞
人工智能+教育《教育导报》2025年第33期(总第4048期) 导报三版

唐安奎为研讨会作主旨报告。(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认知发展、人格塑造的“拔节孕穗期”。如何有效提升中学生学习力,一直是教育界的重要议题。近日,在四川省心理学会基础教育学生学习心理专委会主办的“赋能成长:聚焦初中生学习力提升的学科策略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百余位一线教师和校长深入探讨: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以科学的力量,唤醒每个孩子的学习潜能,让教育真正成为生命成长的“赋能者”。4个论坛、60多人的交流发言共同探索了初中生学习力提升的“底层逻辑”与“实践路径”。成都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唐安奎作了题为《构建 AI+心理的教育生态助力学生学习力提升》的主旨报告,四川省心理学会理事长、成都师范学院教授卢雄从心理学角度分享了看待 AI赋能教育的3个观点,引发了教师们的广泛关注。

让教育回归生命的历程

介绍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国际共识和我国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战略安排、四川省的“网链共享计划”后,唐安奎从知识学、心理学、社会学、技术学(人工智能)4个学科的角度,向与会者解析了“AI+心理”双轮驱动的教育改革方向。

他对与会者提出问题: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如果说不清楚、道不明白,学生就会迷失方向、教育者的行动会走向盲目。”他引用电影《哪吒2》中东海龙王敖光对其儿子敖丙所说:“父王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但现在看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这是作为父亲和一个教育者的觉醒,教师和家长总是努力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规划、安排、评价、控制孩子的学习,殊不知今天孩子的学习过程、学习目的都发生改变了。过去人的学习目的是吃饱穿暖,而今天的孩子生活上没有强烈的匮乏感,也没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想法。

“当下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物质比较丰富以后,如何满足人精神上的需求?这是物质财富达到一定阶段以后必然出现的问题。”他说,“我们现在天天抱怨孩子打电子游戏、玩手机,换位考虑,我们小时候有这些东西吗?”少子女的家庭结构赋予了现在孩子特有的中心地位,这种情况下,孩子缺失的是——责任感。在教育内卷的情况下,家长和教师在过去的思维逻辑中,把知识“咬得碎碎的”“不断投喂”。孩子便缺乏自主探究、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主学习能力,造成“拔苗助长”后的内伤——一旦失去父母、教师的“投喂”,孩子不知道自己的方向、目标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把目标和行动结合在一起。

“要构建学习的‘意义感’,唤醒、激发学习的动力,构建个性化学习生态。”唐安奎提出,现在特别需要让教育回归生命的历程。教育本来是人生命中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人们很多时候在“功利化”这个实践,把它从生命的情景中剥离出来,把它变得枯燥、乏味。

怎样让教育回归生命的历程?他认为,要坚持五育并举。教育本是一个立体化、结构性支撑学生各方面发展的整体性存在。教师要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科育人,每个学科都有特有的文化和偶像,学科知识都和现实生活情境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当教师进入学科的历史和文化,就一定可以把学科教学和育人深度结合在一起。“我们要整体育人,要真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师绝不能仅仅讲知识,而要将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等渗透其中。文学、艺术应该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地体现,而不是去考级、拿分。”唐安奎说。

如何构建学习的意义感

“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最强的动力和最大的阻力到底是什么?”唐安奎说,“毁灭人心的是不断重复失败,失败的阴影会成为摧垮人意志的力量。”一个学习者,如果在学习中能感受到成就和成就背后的喜悦,他就有继续坚持的力量。而中国的家长和教师喜欢用十全十美的标准来评价一个学生,甚至有的家长直接说:“你怎么这么懒,你怎么能够这样?”不断提醒孩子成长中的不足和问题,不断去强化问题,造成更坏的影响。

“我们需要把孩子的闪光点给挖掘出来,想办法让他能够感受到自己闪光点,才会让他有持续的、强大的力量来支撑他的学习。”从遗传的角度来讲,有些人擅长唱歌,有些人擅长数理逻辑,有些人天生体能就好,有些人天生体能就弱,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早就论述了这一点。

“多元化评价已经说了十几二十年,发展性评价、增值性评价虽然不断提出,但在实际实践中仍体现得不够。”唐安奎指出,家长、教师要想办法搭建孩子成长的多元平台,让他在不断展示的过程中发掘闪光点,让这个闪光点从星星之火演化为燎原之势,还要在过程中让孩子接纳自己、欣赏自己。

今天,如何让学习变得有意义呢?唐安奎特别指出,一定要从学习过程本身挖掘意义,而不是从外在的、功利化的方面去挖掘。这个时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更重要,这是创造力的源泉;可以用“目标梯度激励法”,和“渐进式挑战”任务搭建成长阶梯;用问题导向教学和开放性问答,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孩子眼中有他人,营造学习共同体,教师要多说“我们”,强化“归属感”;要防范“能力固化”思维陷阱,通过持续的过程鼓励、真实的挑战体验,将成长型思维培养融入日常教育;通过坚毅力训练、抗逆支持系统、压力化解机制、家庭安全基地、情绪支持系统,培育孩子的“心理韧性”。

构建“分层赋能”的教育生态

在论坛上,四川省心理学会理事长、成都师范学院教授卢雄分享了心理学视角下 AI赋能教育的三个观点:

观点一:构建“分层赋能”的教育生态。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差异,运用差异化策略激活学习潜能。例如,在数学学科中,针对几何思维与代数思维的不同发展节奏,可设计阶梯式学习路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成长。

观点二:培育“心理韧性”的成长根基。心理健康是学习力提升的重要保障。研究显示,良好的睡眠质量可使学习效率提升30%,而积极的同伴关系和家庭支持则能显著增强心理免疫系统。我们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通过心理委员制度、家长工作坊等创新形式,帮助学生培养情绪管理能力。特别是在面对学业压力时,要引导学生运用“成长型思维”,将挑战转化为发展契机。

观点三:探索“技术融合”的创新路径。在数智化时代,学习场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我们应积极推动心理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开发个性化学习诊断系统,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学习反馈。例如,通过分析学生的注意力模式和知识掌握轨迹,智能推送适配的学习资源,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教学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