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37期(总第4052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AI时代,为什么更需要阅读?
■本报记者 胥茜 葛仁鑫 文/图
第30个世界读书日 特别策划《教育导报》2025年第37期(总第4052期) 导报四版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智能语音助手的即时问答,到大数据算法精准推送,信息洪流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 AI几乎可以“秒答一切”的时代,我们还需要阅读吗?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对话》栏目、《教育导报》联合推出第30个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邀请到四川大学哲学与教育学教授刘莘、四川天府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历史教研员王子涵、好奇学习社区和钥匙玩校创办人池晓,共话 AI时代下的阅读和教育。对话中,关于 AI时代是否需要阅读,3位读书人、教书人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并从自身的阅读经历和教育经验出发,深入阐释了“ AI时代,为什么我们更需要阅读”。

 

对话嘉宾:

刘莘

四川大学哲学与教育学教授

荐书:《民主与教育》 [美]约翰·杜威著

“读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们直抵教育的底层逻辑,让我们理解教育的本质。”

王子涵

四川天府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历史教研员

 

 

荐书:《世界作为参考答案》  刘擎/严飞著

“以‘哲学对谈’的形式拆解问题,用‘瓦尔登湖’式的宁静化解焦虑,在‘重塑自我’与‘拥抱世界’的呼吁中给人启思。”

池晓

好奇学习社区和钥匙玩校创办人

荐书:《地震三书》  李西闽  著

“文明是教育跟灾难的竞赛,我们不仅要谈教育,也要思考面对灾难,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一、如何与阅读结缘?

每一次与书本的相遇,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都可能开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每一位读者,都有一个和书结缘的故事。刘莘、王子涵、池晓的阅读故事就各有特色。

刘莘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小时候并没有太多书籍可以阅读,他中学阶段看的书很杂,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阅读训练,上大学也是以理工科为主,一开始并没有形成深度阅读的习惯。

“我的阅读启蒙老师是一位大我一两岁的火车司机。”刘莘回忆说,正是这位爱读书的火车司机,在大学时经常跟他讲卢梭、尼采等哲学家的书。对于这位朋友推荐的书,刘莘当时完全听不懂,为了搞清楚对方是否在糊弄自己,他开始硬着头皮去读这些书,“读书有时就像谈恋爱,越是读不懂越是拼命去理解,这才一步步走进了书中的世界。”刘莘说。

池晓的阅读故事始于一个“美丽的误会”。在他小学即将升入四年级时,新换的班主任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池晓为了放学后少写一点作业,就把自己最得意的一篇作文交了上去,“我把攒了一个月的好词好句都用在了那篇作文里。”这篇作文获得了老师的高度评价。老师鼓励他:“你既然这么会写作,就应该多读读好书、读读世界名著。”

自那以后,池晓家中就有了很多少年版、微缩版的世界名著,他以一天一本的速度浏览,但此后,阅读又被搁置下来。“中学的时候很浮躁,有很长一段时间不爱阅读。”池晓回忆说,直到大学后半段,他发现游戏、电影等没法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才真正沉下心来回归阅读,小学老师用鼓励埋下的种子开始“发芽生长”。

王子涵家中藏书丰富,受热爱文学和艺术的父亲影响,他从小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长大,但那些书籍对年幼的孩子来讲,太过深奥,“那时候的阅读始终在混沌和懵懂之中”。包括在师范院校读本科时,他并不清楚自己以后是否要从事教育行业,直到读研究生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开始大量阅读教育、哲学类的书籍,“那时才像受到一种启示,觉得自己就是要当老师。”这是王子涵爱上阅读的第一个节点。

第二个节点来自教学。当了老师之后,王子涵发现:“给学生上课,光靠教材是不行的。怎么能让自己的课堂更丰盈、更充实?还是需要大量的阅读。”他谈到,每学期末,老师都要给学生列推荐书单,其实书单上的书他并没有完全读懂,但下学期上课时,王子涵就会让学生就书中内容向他提问,反而让他受到很多启发。

二、AI时代,我们面临哪些考验?

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的浪潮汹涌澎湃,随着其不断进化和普及,会给个体带来哪些深刻影响?在与3位嘉宾的对话中,“主体性”“同理心”“判断力”等词汇被频繁提及。

“要回答 AI时代为什么更需要阅读这个问题,首先要想清楚, AI时代对人的考验有哪些?”池晓解释,面对 AI能够提供的纷繁多样的选择和信息,个体的内在驱动力显得更为迫切。如今,我们问一个问题, AI能够给出一堆回答,但回答的质量取决于提问的能力。在这些选择和信息前,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是 AI时代人类面临的考验,“ AI时代对人提出的要求,一直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始终要面对的问题,只是在这个时代,它们变得更加显著。”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产生连接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池晓谈到,在这样的背景下,同理心、感受力变得尤为重要。

“刷短视频、朋友圈,这些都是大家的日常。”王子涵谈到,在大家习惯被各类信息“投喂”以后,很容易被信息茧房所束缚。此外,人们使用各类 AI软件时,只要输入问题就能直接得到答案,“但容易被忽视的是,通达答案的过程也十分重要。”

王子涵讲述了一段让他印象深刻的阅读体验——读《大唐西域记》时,对一段细致的场景描写,他起先并没有什么特别感觉,但读到注解上写:“玄奘历经艰险后兴奋地观察着佛寺每一个角落的画面跃然纸上。”“我突然之间就和玄奘发生了连接,神交古人的感觉就来了。当从玄奘的视角再去看那一段文字,一切都不一样了,能体会到他当时的心情以及背后不畏艰难的精神。”王子涵说,这样的同理心,是 AI无法提供,而阅读能够赋予我们的。

“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文字的媒介地位无法被替代。”刘莘谈到,在工业时代,阅读就很重要,当时公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并不多,然而在媒介繁杂的今天,人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视频等方式吸引,大家被动遭遇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主动建构的机会越来越少,“这直接造成了人的主体性下降得更快,与此同时,我们尤其需要警惕同质化的危险。”

三、阅读有哪些不可替代的功用?

正是这些在 AI时代对人类而言更为迫切的需求,为回答为什么更需要阅读这个问题奠定了基础。

“现在的飞机、火车都很方便,我们买好票就可以直接去到一个地方,但这永远也代替不了徒步的感受。”王子涵认为, AI带来的便捷也是如此,如果忽视掉通达目标的过程,人的价值、体验也会变得抽象而不再具体,相比之下,阅读就是观照自己内心的一面镜子,是人与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鼓励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拥抱这个不确定、却又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王子涵说。

“阅读天然地提供了一种主动性和内驱力的训练。”池晓举例说,看视频等学习方式也许可以走神,但阅读一旦走神则很快就会受到“惩罚”,必须重新去看,否则很难融入作者的思路里,这对人的主动性要求特别高,“一旦你真正投入到阅读中,很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深度思考的能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很好的锻炼。”

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都是看向世界的一扇窗口,人们通过阅读这扇“窗口”获得不一样的视野,池晓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更加能够理解世界的复杂性,这对强化人的同理心十分有帮助。”他认为,读者通过阅读和作者达成沟通,甚至是穿越时空跟远古的智慧对话,这个过程中,阅读对主动性、判断力等方面的提升作用是其他学习方式难以企及的。

“人和世界的遭遇需要媒介,文字是一种媒介,文字背后不同的思想也都是一个个媒介。”刘莘说,人通过阅读与书中的思想碰撞出火花,有困惑、矛盾、冲突的时候,这些都会投射到人的头脑,促使我们反过来“思考自己的思考”,人在这期间无形之中就获得了成长和发展。

他谈到,文字和视频、游戏等拥有大量可视化的媒介不同,它是绝对开放的,阅读时,读者必须调动大量想象力参与建构书中世界。作为一种建构性的媒介,阅读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想象力的建构直接影响着对世界的建构,越是参与世界的建构,人的主体性就越强,反之,一个人的主体性越弱,越容易被信息洪流卷走。”

四、关于阅读,有哪些建议?

关于教师阅读,刘莘做过一个调查,收集了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师的1万多份样本,问起对阅读的认识,绝大部分的老师都认为阅读十分重要,然而问起老师自己的阅读时,多数老师的阅读量并不大、阅读时间也不长,“一个很高的‘知’和一个很低的‘行’之间,形成了‘知行不合一’的反差。”刘莘谈到,这种现象的背后既有客观原因,老师工作繁忙、时间精力有限等,同时也有主观原因。

在当今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阅读如何为教师发展赋能?有哪些好的阅读建议?3位嘉宾进行了分享。

“我们都知道阅读很重要,知道了就要努力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池晓认为,所有促进阅读的努力都可以归结为一件事情:拉近人和书本之间的距离。像利用游戏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一样,教师也可以通过读书会、写评论、积分制竞争等更有趣的活动,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老师除了教书育人的身份以外,首先是一个有着自己审美、爱好和热情的人。”池晓谈到,一个人真正热爱、贴合本性、最能打动人的那一部分,特别值得结合教学目标传递给学生。通过阅读,老师可以聚焦本真、开发自己的绝活,“这不仅能疗愈自己,也可以作为立身之本。”

池晓特别提到,家长也需要跟上孩子的进度,必须学习、必须读书,特别是学习关于家庭教育、亲子沟通的相关知识。“我们会反向操作,家长读完了书,小孩要签名。”池晓介绍好奇学习社区的做法,“教师和家长都要保持阅读的状态。通过成人,让孩子离书更近一点。”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可以发现更多自己喜欢和想要尝试的领域。”王子涵谈到,教师阅读并不一定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多去阅读其他有助于自己认识世界的书籍,反而能对专业发展有所启发。而正是这些广泛的阅读,能让教师的内心世界变得丰盈,从而流露出智慧、从容和自信。

“《桃花源记》中有一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而我们许多人已经很久没有过‘忘路之远近’的状态了。”王子涵认为,阅读应该格外关照自己的内心,打造属于每一个人自己的阅读史。

在刘莘看来,阅读要做有思想的减法。“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的书籍。”他认为,为什么给自己或学生选这本书而不选那一本,老师要思考如何做这个减法,而这也是更加明晰自己内心的过程,是教师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此外,刘莘建议老师们多尝试写作,“读书和写作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写作并不是要每个人都成为作家,而是以此来建构自己的心智。”

扫码观看相关对话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