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享有“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的美誉。近年来,为让更多眉山市青少年感悟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承担起传承和发扬的责任,眉山市多所中小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建设、文化建设、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在校园里解锁出多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打开方式”。
竹编文化进课程
传统技艺焕新生
十几名学生围坐一圈,小手灵活地摆弄着竹篾,细长的竹条在他们指间穿梭,阵阵欢笑声在青神县南城小学的竹艺工作坊中回荡……对于南城小学的学生而言,手中的根根竹丝不仅仅是手工艺品的原材料,更是自己与家乡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纽带。
眉山市青神县被誉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精美的竹编制品承载着一代代竹编手艺人的精湛技艺,传承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君子气节。如何让青神当地的学生传承和发扬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让竹编文化在校园里走出一条“守正创新”之路?
“让竹编文化和美育课程相结合,打造竹编特色校园文化,以竹编传承非遗,以美育促学生成长。”南城小学校长李远勤说,这是学校以竹编校本课程为基础,竹编社团、竹编工作坊为载体,交出的答案。
在校本课程建设上,南城小学各年级每周开设“青神竹编”课程1节,分别在低中高年级重点开设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创意竹编课程;在竹编工作坊,学校邀请竹编传承人向学生介绍竹编艺术的历史渊源、基本技艺和文化内涵,给学生普及竹编文化的理论知识。
在实践层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选材、削竹、编织到完成作品,亲手体验竹编的制作过程。学校还设有3个竹编艺术社团,每学年遴选竹编“苗子”50人参加社团活动,每天开展竹编技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教学1小时。此外,南城小学还依托竹编文化,打造出各类校园活动,将竹编艺术节目纳入学校“笋芽”艺术节,竹编舞、竹竿操、竹编作品展示成为每届艺术节固定节目。
对接地方产业人才需求
产教融合育竹编“新人”
青神竹编文化不仅仅是青神世代居民的“精神财富”,更是当地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987年,四川省青神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青神中职校”)依托竹编资源创办竹编专业,助推竹编产业发展。
“要让青神竹编发挥出新的美学价值、时代价值,就要在教育教学中瞄准新的市场需求,让学生手中的竹编制品从日用品向艺术品过渡。”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青神中职校竹编兼职教师陈岚说,学校竹编专业与产业发展结合紧密,追随市场及产业发展趋势,采取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能用、实用、有用的产业发展所需的特色型技术技能人才。
“我们积极推进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对接,学校承担基础课教学,企业承担专业理论课和实习操作课教学,二者有机对接,实现‘工学交替’落地。”青神中职校副校长邓光强告诉记者,现在,青神竹编制品的生产线上,遍布着青神职校学生的身影。
还有不少外地学生回到家乡后,将竹编技艺带了回去,同当地文化相结合制作生产竹编制品,成为青神竹编的“外宣员”。
东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
千年文脉激活现代校园
在眉山,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还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眉山市东坡区东坡小学就依托东坡精神,系统构建出具有东坡文化特色的学校文化系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欢的诗词,我希望自己未来能像东坡一样快意人生!”该校六年级3班学生黄佩瑶是东坡小学东坡文化的小小讲解员。她告诉记者,在这里,学生被称为“小东坡”,老师们被称为“东坡先生”,师生皆是校训“像东坡一样”的践行者。
“东坡文化是本厚厚的‘人生百科全书’,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学校以东坡命名,更要传承东坡精神,让东坡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东坡小学党总支书记杜科介绍,学校以“东坡文化传承和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将东坡精神融入学校景观,通过“东坡那些事”“东坡那些诗”“东坡那些词”“东坡那些成语”“东坡那些书画”“东坡那些足迹”系列活动,将东坡精神有形化;将东坡精神融入德育体系,把东坡的“仁爱、乐观、勤奋、博学”四种精神纳入学校德育体系之中。
现在,在东坡小学的教室里,“小东坡”们朗朗诵读声豪迈奔放,亦如东坡诗词风格;学校展厅内,师生创作的书法作品尽显东坡风骨;剪纸坊中,学生们用剪纸作品表达着东坡诗词的意境风韵……在东坡故里,千年文脉正在激活这所以“东坡”命名的小学,形成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全过程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