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育人质量回归教育本源

——全国新时代高品质学校建设线上线下学术研讨会观察

■本报记者殷涛

《教育导报》
2020年第64期(总第3481期) 导报三版

“现在,我们正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高品质学校建设更加强调不同的教育主体之间多元的互动和协同。”日前,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在成都举办的全国新时代高品质学校建设线上线下学术研讨会上说。会上,来自全国60余位专家、学者、知名校(园)长从国家政策方针、人才培养、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出发,就新时代高品质学校建设进行研讨和交流。

营造多方协同的育人氛围

会上,参会代表就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标准进行了探讨。

“新时代高品质学校的发展,要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要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陈云龙说,教育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建设更多高品质的学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认为,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高品质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的教育教学是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和育人体系。

“高品质学校应该是具有高标准、高品位、高质量的决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于发友认为,在建设的长期过程中,需要创新性思维,不断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积极调动各方,努力营造党委政府重视,社会各界支持,家长积极参与的学校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杨银付认为,高品质学校建设包含学校教育质量和育人质量两大方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要坚持全人全纳共生共赢的理念,深化课程改革,推进课堂革命,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狠下功夫;提升育人质量,要深入发展素质教育,进一步体现培养目标和核心素养。

“高品质学校是营造最适合师生生存方式和发展、适合社会和家庭发展要求的学校。”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刘涛说,高品质学校评价要从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这个核心出发,从校长、教师、资源入手,打造方向正、品位高、质量优、声誉好的高品位、高质量的学校。

高品质是学校实践的成果

学校的发展和特色定位不是照搬挪用,高品质学校建设应该结合自身实践,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

“一所学校选择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外显为教育的行为和校风,内隐的是学校的价值观念。”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说,这其中,书记、校长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统领者,也是学校品质提升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学校要实现高品质发展,优质的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有机结合。

“我们要看到优质校长与优质学校之间存在学校发展‘有效性’的内在联系。”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德全建议,校长首先要对自身身份有清醒的认识,对学校发展要有系统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办学方法,这样才能引领学校走向高品质。

成都七中校长易国栋结合学校实践经验,他表示,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因此,七中将改革的目标指向强责任、强主体、强思辨,建构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双核”并重的课程。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和自主发展力,七中建构了反思型品质课堂。易国栋说,这种以学生主体、师生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利于教育观念的转变,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品质学校。

“课堂,是最需要师生对话的地方。然而,很多课堂仍然是教师讲授为主,这就使得教育质量打了折扣。”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校长李百艳分享了学校追求高品质办学的实践。她说,“有效的对话不仅能成为建设高品质学校的保障,还有助于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学校要积极营造无处不在的对话场域,构建学生、教师、家长、专家、自我、世界等多元、多层次对话平台,让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活”起来。

突出育人的时代性

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在这样的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发展的新时代,教育应该如何作为?

陈云龙认为,高品质学校发展要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要创新育人模式,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

“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来理解和把握高品质学校建设,突出时代性。”陈如平说,我们既要把高品质当作是当下优质学校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可以考虑为学校未来发展的一种状态,从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出发,来理解高品质学校建设。

王定华说,高品质学校的规划是客观全面认识学校当前状态基础上的面向未来的发展计划,我们既要传递中华文明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放眼全球,立足长远,统筹考虑,充分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因势推进。

易国栋认为,建设高品质学校是国际共识,世界上优质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已具有重视学生思维发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适应个体学习发展等共性。因此,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注重实现学校内涵特色发展。

“高品质学校建设要增强内生力、内动力、内定力。高品质强调育人的高品质,这其中一个是育生的质量,一个是育师的质量。”李政涛说,面向未来的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是人机交互式的混融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有时代性和前瞻性。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