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泸州市积极开展本土定向培养村小教师、打造研修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让农村学校焕发生机与活力

殷涛 文/图

《教育导报》
2020年第98期(总第3515期) 导报一版

古蔺县观文镇文化小学教师王素指导学生课堂作业

“本土定向培养的师范生,不仅教得好、学生喜欢,更给学校带来了活力。”说起去年来学校入职的两位定向培养教师,叙永县摩尼镇李红村小学校长曹国旭止不住地高兴。

李红村小学是一所农村完小,教学楼、综合楼、运动场、师生食堂和教师周转房一应俱全,但近年来师生人数却连年减少,尤其是优秀教师留不住,这让曹国旭一度很发愁。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村小硬件条件好了,但学生人数锐减,教师“留不住”是不少村级学校共同面临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去年9月,泸州市第一批本土定向培养的村小教师正式上岗,为古蔺、叙永等地村小教师队伍注入新鲜力量,同时,两地还积极自寻出路,组建研修联盟、提升教学质量,努力让农村教育焕发生机与活力。

定向培养本土村小教师

“越来越多的孩子随父母进城务工在城镇学校就读,留下的大多是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古蔺县观文镇文化小学校长蔺正齐说。文化小学始建于民国时期,近年来,这所历史悠久的小学面临着很多问题:“师资力量薄弱,代课、临聘教师偏多,家长对教学也不满意。”

前些年,农村学校缺教师,许多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拿到教师资格证便可参加公招考试,但上岗后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凸显。“农村教育本来就很薄弱,如果没有专业教师,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蔺正齐曾对此很担忧。

在李红村小学,8名教师中有3人是50岁以上的老教师,虽然在教学上经验丰富,但让他们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信息化技术存在很大难度。而年轻教师因为家庭、职业规划等因素,常呆不了多久就往城镇学校考调,“留不住”的现象屡见不鲜。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泸州市出台《泸州市免费定向培养村级小学教师实施意见》,采取生源本土化、培养全科化、就业定向化模式,委托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在3年内为古蔺、叙永、合江三个贫困县定向培养村小全科教师900名,于2016年启动首期300名村小全科教师培养计划。

“本土定向培养师范生不仅让村小教师留得住,同时,专业化的师范生培养让村小教师教得好。”古蔺县教体局局长王鑫表示。

去年,王素和闫佳利两名泸州本土定向培养的村小教师毕业后被分配到文化小学参加工作。“他们的加入为学校带来了活力,所受的系统化师范教育也能为学校教学提供保障。”蔺正齐说。

为了让教师安心留下,文化小学翻修了周转房,老师可以选择在校内或者场镇居住。“没来学校之前对食宿有点担心,但看到崭新的教师周转房、食堂,心里踏实了。”王素说。目前,文化小学已有4名定向生在岗教学。

与此同时,泸州市还积极落实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农村教师职称评聘倾斜等政策。为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叙永县制定按地理位置、工作环境、交通条件差异,对农村教师每月实行400-800元生活补助,对乡镇教师补贴300-400元。

联盟、共享、协作促专业成长

县域内南北教育差异大、校级之间质量发展不均衡,这是四年前叙永县义务教育的现状。

为了搭建校际之间对话、交流的平台,实现区域内校际资源共享、协调发展,提高中小学(含幼儿园)校本研修质量,2016年,叙永县按照强弱搭配、南北兼顾的原则,把中小学划分为15个研修区。次年,该县在此基础上,调整完善中小学(含幼儿园)区域研修共同体,组建研修联盟,把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组建为18个研修联盟。

研修联盟的组建,为联盟内成员学校搭建了教学管理、学校发展、教师培训、学生成长等交流对话的平台,在联盟的组织指导下,叙永县各学校针对自身问题开展学校发展、教育教学等研讨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叙永县赤水镇中心校位于四川省与贵州省的交界处。2017年,赤水中心校被划分到该县第四联盟,与基地校叙永镇中心校同属一个联盟。

(下转2版)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