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课评课出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全省县(市、区)教育局长专题培训班侧记

■本报记者梁童童 文/图

《教育导报》
2021年第27期(总第3555期) 导报三版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是育人的关键环节。3月20日,随着全省县(市、区)教育局长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推进基础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发展培训班(第一期)进行到以“聚焦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的阶段,来自全省90个县(市、区)的局长把目光投向了教育的一线——课堂。

培训中,四川省教科院义教所所长何立新、四川省教科院副院长董洪丹,以视频的方式将省内较为典型的课堂作为案例展示,通过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评价,提出了问题与解决策略,以此激发局长们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

全省90个县(市、区)的局长参加专题培训

课堂教学——

关注四个问题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与狮子》《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德阳市第二中学的一堂语文课,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引下学习了几篇中外的古代寓言。通过视频的形式,省教科院义教所所长何立新把这堂课作为案例,现场进行点评。“把学生对寓言的理解引向多角度,这是这堂课最有价值的地方。”何立新从四个问题出发,分享了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第一,一堂课结束,学生最大的收益是什么?《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原文末尾写道:“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古希腊神话中赫尔墨斯的形象对这句话进行质疑,“赫尔墨斯不被尊重,仅仅是因为他‘十分自恋’,还是他手握权力,却不造福人类?”

何立新认为,思维品质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这堂课不仅学习了关于《伊索寓言》和中国古代寓言的常识、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等静态知识,而且从《伊索寓言》的“教训”入手,引发学生质疑,把学生对四则寓言寓意的理解引向多角度,学生思维在经历了“质疑一反问一辩证”后,走向思辦的更深处。老师能够把学生对寓言的理解引向多角度,这是这堂课最有价值的地方。

第二,如何让课堂教学兴趣盎然?《蚊子与狮子》中,作者伊索从蚊子的角度总结,而老师没有局限于此,引导学生站在狮子和蜘蛛的角度分析。“尊重个性化学习感悟是课堂生动有趣的源泉。”何立新提到,只有重视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感悟,才能让学生从多元意义建构和个体价值尊重中不断走向学习深处。“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有趣的。”

第三,课堂教学到底该教什么?这堂语文课,包含了语文知识、言语内容、言语形式、文化差异等内容,而老师都将这些知识与“如何读寓言”联系,作为读寓言的几种策略。进一步地,老师又从读寓言的方法,衍生出对经典的态度、正确的宇宙观、社会发展观等。

由此,何立新点出了第三个思考:课堂教学,必须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老师要从“教教材”及时上升到“用教材教”的高度,让学生在获取学科核心知识与能力的同时,积极获取人类的先进思想、观念以及方法论。

第四,如何拉近课堂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在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时,老师引导学生将书中的内容与现实相联系:生活中有没有“穿井得一人”这样的笑话?“杞人”“忧”的是什么?何立新对这样的引导尤为赞赏,他认为,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生成情境化问题和开放性学习任务,并以此为导向,能够使学生产生深入体验、理解、应用、探究的兴趣和行为,不断提升其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天’可以指宇宙运行的规律,也可以指自然环境。语文教学应该把课本知识与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从现象总结出来辩证的哲理。我们不仅要知道‘忧’的是什么,更要思考‘忧’之后,我们又该做什么。”

提升质量——

“怎么教”必须服务于“教什么”

以这堂语文课为切入点,何立新分享了自己对于课堂教学观察评价一般性策略的认识。

首先,既关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关注教学思想和理念,也就是“为何而教”的问题,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顶层设计。“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这就是顶层设计的重要性。”

其次,关注教学方法,更应关注教学内容,也就是“怎么教”与“教什么”的问题。“怎么教”,包括教学程序的有序安排、教学方法及策略的恰当选择等,“教什么”就是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何立新认为,“教什么”往往比“怎么教”更重要。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是一堂课学科价值的集中体现。“‘怎么教’必须服务于‘教什么’,不能用看起来花哨但实际上并不适宜的教学方法掩盖了教学内容本身。”

再次,学会“用教材教”比“教教材”更重要。“教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表层任务,而现代教育必须面对“教教材”之后教学目的性的问题。教材是切入点,而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知识承载、思想引导、方法建构等方面。

最后,不仅关注老师的“教”,而且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何立新提出,应从自主的程度、合作的程度、探究的深度、思维的高度四个“度”来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是否实现了社会性合作。“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与生、生与生互为主体,学习成为了一种‘合作-交往’的社会性行为。”

之后,省教科院副院长董洪丹放映了一段来自全省各市州的“曝光课”视频,其中展示的优质课、质量亟待提升的课,教科院都作了有针对性的点评总结。

董洪丹表示,这种“不打招呼的”突击式的“曝光”式,今后将会成为常态。

针对视频中暴露出我省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董洪丹进行了总结。教学内容上,对课标、教材的研究不够,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不够;教学主体上,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得不够;教学方法上,武断给出结论、教学碎片化、问题随意化、教学评价形式单一等问题较为普遍且突出。此外,有许多教师表现出三笔字等基本功不扎实、学科专业素养不扎实等问题,是需要各地方引起重视并尽快落实解决的。

董洪丹还指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止是学校、教师的事,作为教育教学的谋划者、管理者,各地方教育局长们应立足自身站位,将国家、省上的要求落到实处。

听评课后,巴中市恩阳区、南充市嘉陵区、成都市龙泉驿区、泸州市江阳区、达州市宣汉县的5位局长就各地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成果进行了经验分享。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