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长大的父母”

■夏学杰

《教育导报》
2021年第61期(总第3589期) 导报四版

《长不大的父母》

作者:【日】加藤谛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译者:许源源

出版时间:2021年2月

ISBN:9787115555083

 

■夏学杰

“胡萝卜须”,是妈妈给他起的绰号。妈妈不仅给他取绰号,还不给他吃饱穿暖,甚至胡萝卜须睡觉打鼾影响了她的睡眠,她就掐他的屁股,直到掐出血来。

这是法国儒勒·列那尔的代表作《胡萝卜须》中讲述的故事,这还是一部自传体作品。我一直搞不懂,父母怎么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最近,我在《长不大的父母》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长不大的父母》讲:有人无法理解父母为何会欺负自己的孩子。这里的“欺负”,就是父母利用孩子解决自己内心冲突的行为。作者加藤谛三借用英国儿童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提出的“亲子角色颠倒”,用丰富的真实案例深入分析了“长不大的父母”的形成原因和心理构造。

何为“亲子角色颠倒”?指的是父母向孩子撒娇的行为。在正常情况下,孩子向父母撒娇才合乎情理。因此,撒娇这一行为的主体和对象颠倒时,就叫做“亲子角色颠倒”。

比如,母亲做了一道菜,孩子要是不夸奖两句,“亲子角色颠倒”的母亲就会很生气。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甚至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即便孩子生病了,也要去海边给孩子开生日派对。因为如果孩子对他们心存感激,他们就会特别高兴。比起孩子的心情,父母自己的心情更重要。

“亲子角色颠倒”其实就是父母出于自己潜意识的需求进行育儿的行为。这会使孩子沦为帮助父母解决自己内心冲突的工具。这样的成长环境显然对孩子而言不理想。所有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都在“攻击”自己的孩子,却不自知。

本书中所说的父母没长大,不仅仅指当父母的岁数小,实际上,心理上的成熟与否与生理上的年龄关系不大。之前,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老师在班级群里收生活费,一位爸爸连抢几十个红包,然后退群,并将老师的微信拉黑,用抢来的钱还网贷并且还赌博了一把。这哪是一个当父亲的人该做的呢?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也做不出来呀!

父母为何没长大?没长大的父母,可能源于童年成长时留下的创伤,他们的父母可能也是没长大的不称职的,或是源于心理问题。他们一定是得过且过的失败者。他们没有想要解决人生问题的积极态度,不去直面自己内心的冲突,不去实现自我,只是一味地被心中的不甘所控制,成天欺负自己的孩子。一言以蔽之,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是在把自己孩童时代遭受的委屈都发泄在孩子身上。

向母亲寻求爱,是人的基本需求。如果一个人在这一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就成了别人的父母,那么就容易出现颠倒亲子角色的问题。对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而言,孩子反倒成了他们的“父母”。就像孩子依恋母亲一样,他们依恋着自己的孩子。

父母出于自己潜意识中的需要进行育儿,会给孩子带来基本焦虑。所谓基本焦虑,就是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人所感受的焦虑。这种焦虑会牢牢扎根在孩子内心的最深处。比如,“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就是一个典型的幼儿式需求,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生活在这一需求被全然无视的环境中,那么就算他已经度过了幼儿期,这一需求也不会消失。

英国心理学家乔治·温伯格曾指出,追求名望的人其实是在追求爱。如果他连爱和名望都得不到,剩下的就只有孩子了。这就会演变成“亲子角色颠倒”,导致他对自己的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企图借助孩子的成功让世人对他们刮目相看,或者把孩子当作日常负面情绪的宣泄口。

那么,如何构筑积极的亲子关系?为了变得幸福,我们需要磨炼自己。所谓磨炼自己,就是尽管自己现在的模样还不尽如人意,但还是要继续努力。从亲子关系的角度看就是——尽管自己现在是很幼稚的爸爸或妈妈,但该努力还是要努力。唯有这样才能构筑起积极的亲子关系。做父母也不要牺牲自我,牺牲自己的事业,最后自己的生活中只剩下孩子。美国精神医学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曾说:“如果我们无法尊重自己,就无法尊重和爱他人。”受焦虑折磨而丧失了自信的父母就是如此,他们一边依赖着孩子、不断榨取孩子的爱,一边自以为自己很尊重孩子。比如,有一位母亲总是对孩子说:“只要你过得幸福就好了,妈妈怎么样都无所谓。”其实这是因为这位母亲忍受不了自我存在的无意义感,她面临着夫妻关系破裂的问题,却没有意志力和精力通过离婚解决问题。

为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为了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建议年轻人读一读此书,从心理层面了解很多人和事,会让人豁然开朗,不仅是家庭里的,还有社会上的人际关系。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