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育内卷”的焦虑

■许颖

《教育导报》
2021年第71期(总第3599期) 导报三版

不知从何时起,“内卷”这个词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流行起来。我专门用了不同软件搜索它的意思,个人认为比较易理解的说法是“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从清华大学学生骑车路上跑程序、高价的学区房到补课班外等候的家长、眼花缭乱的线上线下学习资源……近期,南京疫情传播链上一位保洁员母亲每天接送孩子到培训班的行踪轨迹更让人看得五味杂陈。不知不觉,教育的内卷在我们身边已蔓延了很久。

作为一名两岁孩子的妈妈,我上周参加了几个朋友的聚会。我们年龄相仿,孩子年龄也相差无几,见面聊天必问“给孩子报班了吗?”这次得知,其中一位妈妈把不满三岁的孩子送到了早托班,早送晚接;另一位妈妈给孩子报了绘画班、舞蹈班;还有一位妈妈纠结孩子“大动作发展”迟缓,把孩子送进了体能训练馆,现阶段正在练习跳跃动作。反观之,只有我家孩子优哉游哉地过着入园前的自在生活。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朋友说她家孩子啥班也没报,我心底窃喜“总算可以愉快地玩耍了”。

教育内卷化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和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在贩卖焦虑的社会氛围中,家长不得不追随大流,投入很多在孩子的教育上,产生了所谓的“鸡娃”现象。而这种内卷化一旦形成,只有加速和不断循环,家庭负担增加,学生疲惫不堪。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的提出旨在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双减”的一个重拳便是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从培训机构的审批登记到融资运作、时间管理,中央的及时出手,是针对当前基础教育问题的及时纠偏,是在下大力气破解教育生态难题。

社会是教育的大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育的内卷化折射的当前困境是社会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国家为家庭、学生减负频繁出手的同时,作为家长,我们更应深思:倘若作业负担减轻了,课外培训治理了,我们怎样引导孩子科学管理时间,促进其全面健康地发展?怎样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发掘其兴趣特长?怎样在将来消解了的群体焦虑中理性规划未来,使其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