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助力“双减”政策落地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陕昌群

《教育导报》
2021年第72期(总第3600期) 导报三版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意见)。为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有关要求,切实推动“双减”落地见效,信息技术作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的内生变量,必然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成都作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城市,也是“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国家级实验区,还是“双减”工作全国试点城市,信息化可以为“双减”作出哪些贡献呢?

◆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技术赋能变革

学校要发挥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关键。事实证明,信息化确实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成都市各区(市、县)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活动、四川省“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活动的契机,组织学校教师积极钻研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变革课堂的各种有效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市级、区级教研部门也要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提升活动成效。

更重要的是,学校以教研组作为推进活动的基本单位。根据每年开展的各类赛课献课活动遴选优秀课例,并要求各教研组对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课再次进行打磨。各教研组必须要将信息化与学科融合以及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作为研讨重点。每节优课,学校都要求教研组必须全员参与。每节课,必须开展试讲-修改-再试讲-再修改,直至成熟才进入录制程序。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上课教师还是参与研讨的教师都获益良多,教师个人得到历练,团队的成长得以实现。活动让课堂效益提升,教师成长加速,教研组建设有新发展,学校品质得到提升,课堂教学发生真正变革。

◆专注教师培养,技术赋能成长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师。如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如何破解传统教师培训“一次性、集中式、成本高、效率低”的困境?“微师培”很好破解了这个困境。

针对青年教师及薄弱地区教师备课不充分、重难点把握不准等问题,2015年启动建设了成都市随身随堂微师培。学科专家利用微课开展学科知识点教学,以8-10分钟的视频呈现教学资源,以教学进度为时点,以教学课时为基本单位,重点阐释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怎么讲、怎么练”,呈现“持续性、常态化、学员散点分布、碎片化学习为主”特点,构建了“解读、示范、实践、点评”的循环式微课师培模型,随时随地随身随堂为教师“赋能”,让名师在云端伴随教师成长。

到2021年6月,微师培已经建设34个学科,微课8534节,3万余名教师登录学习223万余次。微师培正在受到成都市青年教师和远郊地区教师的厚爱,成为教师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专业技能的重要助手。

◆助力课后服务,技术赋能公益教学

“双减”意见第三则《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第12条里面指出: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

成都数字学校是成都市教育局创办的公益性在线教育平台,是成都教育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2017年改版上线以来,以“优质资源全域共享”为使命,将“专业课程体系+直播(录播)教学示范+云技术支撑数据流动+空中学习社区答疑”四者有机融合,坚持春夏秋冬四季直播,为成都学子提供公益优质适切资源,实现了优质教育像空气一样弥漫到每个家庭、每所学校,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提供丰富的“营养”。

配合成都市“双减”实验区工作,成都数字学校将采取以下措施,继续为成都学子和家长提供公益优质资源和服务:一是继续做好各期学科课程建设。小学四五年级,初一初二年级,高一高二年级,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拓展提升学生学科课程思维品质。二是丰富素质类课程,开设人工智能、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国学等课程,满足学生及家长需求。三是提供线上答疑服务。在数校企业微信年级群中,班主任、学科教师提供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指导、答疑服务。四是缩短线上学时。线上学习要注重保护学生视力,每课时由原来40分钟缩短为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并安排眼保健操。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理控制学生连续线上学习时间。五是下发通知给区(市、县)要求落实好有关通知精神,落实好有关学段学生账号注册工作,并通知学校家长知晓有关各级各类免费学习平台,自主选择,缓解焦虑。

总之,落实“双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让教育回归本义,信息化大有可为。让老师和学生充分利用优质教育网络资源进行进修和学习,打造物理-社会-信息三元空间学习新生态,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方向。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