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融合策略

■高县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 严杰

《教育导报》
2021年第73期(总第3601期) 导报三版

人文性、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其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语文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与审美能力,使他们养成健全人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强美育教育,让学生感受和创造语文之美。

一、引导学生感受美

语文中的美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本文着重于研究感受教材中美的因素,具体有以下四方面。

1.情操之美。语文教材是语文学者精心选择编制的,其中的文章有记录古代劳动人民不屈品质的,如《愚公移山》;有展现中华人民勇敢反抗侵略者的,如《白杨礼赞》;有彰显国际主义精神的,如《纪念白求恩》。通过这些课文,启发学生思想,使他们明白什么是真与善,什么是假与丑,帮助他们形成审美情操。

2.形象之美。教材中的形象美就是指课文中关于人物美、景观美描写的段落,这些生动描写让人感受到更为形象、直观的美感。就像《背影》,描写的就是父亲高大的形象;《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描写中国建筑的同时,彰显艺术美。

3.语言之美。如《沁园春·雪》中的语言动感十足、气势磅礴;《春》中的语言如百鸟和鸣,婉转悠扬;《雁门太守行》中的语言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这些文章产生一种音乐美,让人有乐律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让人身心舒畅。

4.意境之美。课文所具有的意境也非常丰富,如《沁园春·雪》营造了一个北国山河壮丽雪景的意境,以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与胸怀;《乡愁》则是给人营造了一个思念故乡的意境。这两首虽然营造的意境不同,但都是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感叹与怀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

1.鉴赏课文的语言美。通过语言文字,学生可以走进阅读的最深处,感受作品美。每个词语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蕴,一定要凝练关键词,进行赏析。拿《春》来说,文中在描述小草的时候,用了三个形容词和一个动词,分别是“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钻出来”,这些词将小草顽强生命力彰显出来;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描写雪中捕鸟的时候,采用了大量动词,如“扫开”“支起”“牵”“撒”“系”“拉”等等,将儿童的嬉戏之乐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阅读教学中,正确理解修辞用法非常重要。如《紫藤萝瀑布》中运用比喻手法描写藤萝,“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济南的冬天》中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济南位置,如“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纪念白求恩》中,作者用排比手法写出了白求恩大夫的伟大,“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多元的修辞让文章层次丰富起来。

2.鉴赏课文的人物美。如何鉴赏人物美,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具体可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着手。

外貌描写不仅是对外形特征的勾勒,还是对性格的凸显。同时,通过外貌描写可以让读者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美。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一双浓黑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让长妈妈的淳朴和真率体现出来。

动作是最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的一个方面,在《背影》中,在描写父亲给“我”买橘子时的动作最为精彩,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这些动作都体现了父亲的爱,让人潸然泪下。

心理活动是人物在一定环境下所产生的活动,对心理的描写也揭示了人物内心。《孔乙己》这篇课文中:“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体现了孔乙己的自持与辛酸、卑微与善良。阅读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感受到文章内涵。

三、激励学生创造美

1.在写作训练中创造美。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审美经验观察他们身边的人、事、物、景,然后通过想象进行写作,利用已有的审美经验与审美情感,通过想象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中展现美、创造美。该阶段的写作训练有很多,如《……二三事》、《这天,我回家晚了》等题目,给学生提供想象空间,让他们自由创造。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改写、仿写、续写,就像《背影》,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激励他们创造美。

2.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创造美。语文教师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可以加强表达训练,解决学生存在的胆怯、前言不搭后语的毛病。就像在口语交际“讲述”中,教师可以提出三个要求:仪态美,在发言的时候要落落大方;语言美,所讲述的内容要得体,具有魅力;思辨美,所讲述的内容要具有极强的思想性。

总之,美育对学生情操陶冶、审美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极大作用。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开展美育,让学生在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中感受语文之美。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