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虽败犹荣的课

■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 张飞艳

《教育导报》
2021年第89期(总第3617期) 导报三版

那是一堂在陌生学校上的公开课。

热场结束,我微笑着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说:“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呀?”

孩子们正襟危坐,教室里安静得如无人之境。我硬抽了一位同学,他站了起来,脸尴尬地红着。我备课时真没想到,这样的境况会出现——连抽了三个孩子,都是沉默。

我努力保持着镇定,但是心已经慌成了一匹野马。我意识到自己的这个设计遭遇“水土不服”,连信息筛选这么简单的问题,就难倒了一大片,而后面有梯度和深度的环节,又该如何推进?那些需要由学生的参与才能成就的精彩课堂,又该如何实现,怎么办?

稳住,必须迅速做出调整。我不停问自己,他们是不熟悉文本,还是因为紧张害怕;是不习惯我的问法,还是由于我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实在太难?在了解到他们平时不爱发言,且只读了一遍课文后,我心里有点谱了。“那我再为大家读一遍课文,我美美地读,你们美美地听,可好?”他们齐说:“好。”

于是,我调动所有情绪,声情并茂地再读了一遍课文,我瞄了一眼时间,10分钟。我看向孩子们,他们眼神已然没了小鹿般的惊慌失措,而是闪射出飞扬的神采,但还是没有人举手。我继续鼓励说:“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放到语境中去找找看。”然后故作镇定地等待着。

这时,一个孩子望向我,我迅速地捕捉到他,并给了他一个微笑和肯定的眼神。

他举起了手。

那一刻,我内心一阵狂喜,世界仿佛春暖花开。我领会到了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母亲般的心境,见到了别样的风景。我激动地说道:“不管你说得对不对,你都赢了,因为你的勇气足以为你赢得全世界的掌声!”掌声雷动。

我庆幸自己在学情发生变化的时候,没有为了完成进度,替代他们的话语权,带着他们“一路狂奔”,而是让他们充分阅读,尽可能地与文字亲密接触,再设法撩拨他们去主动思考,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并促成他们挑战自我、积极发言。孩子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一旦培育出来,其他的一切就迎刃而解。

接下来的环节,我降低难度,临时设计了一个填空游戏。因为答案都是课文中的,而我刚刚读的时候又特别重读了这些关键词。于是,我看到了第二个举手的孩子,她非常准确地找到了答案,我也丝毫没有吝啬赞美。她的主动和我的肯定仿佛一支魔法棒唤醒了剩下的人,举手的人数由一人变成了两人、三人,到最后的五人。这个环节结束,我瞄了一眼时间:20分钟。

进入最难的“品语言”这个环节,我又该怎么办呢?不怕,降低门槛!我给了一个例子,让他们小组合作,最后分享朗读。囿于水平的差异,他们的表达不在我预设的水平上,重新设置点拨路径后,效果也并不理想,语言品析未结束,我预设中的高潮部分没有到来。下课了,我慢了整整15分钟。

我问自己,这堂课失败了吗?从世俗意义而言,也许是的。但是,这是一堂虽败犹荣的课。

我在反思自己没有提前预估学情的同时,也得意于自己慢下来的这15分钟。这堂课没有完成既定目标,但我并不遗憾。我追问自己,一堂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呢?我想,必然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地打破、唤醒与建构。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堂课基于学情,用各种有趣的活动引领孩子们去慢慢登上文字美的殿堂,并聚焦成深邃的思想之光,这何尝又不是一种获得呢?

陈平原说:“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慢热,恒温,不适合爆炒,猛煎,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的确,语文教学就应该是陶渊明的“如春之禾苗,日不见所长,日有所长”,慢下来,让孩子沉潜其中,于听说读写中完成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如此,我们才能听到孩子们成长拔节的声响,感受到生命的暖意和诗意。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