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灯走路,才不会摔跤”

《教育导报》
2021年第102期(总第3630期) 导报二版

(上接1版)

在西南医科大学,像人体解剖学党支部这样的基层党组织一共有235个,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廖斌介绍,自2015年以来,学校新增二级党委5个、党支部104个,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达100%,为学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思想政治工作是灯,教学科研工作是路,掌灯走路,才不会摔跤。”李妙龄是西南医科大学心血管医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也是“双带头人”,负责支部党建工作以来,她尝到党建给研究所日常管理和科研工作带来的甜头。

党支部一方面严格政治把关,确保研究所科研人员的纯洁性、先进性,使得埋头苦干、一丝不苟搞研究的风气浓厚;另一方面这里又是个温暖的大家庭,有困难能及时得到帮助,针对性的谈心谈话、精心安排的鼓舞士气活动,都能调动全体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依托医疗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发展

“作为党员和医疗工作者,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生刘勇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四川第三批援助湖北的医疗队队员,后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面对疫情他身先士卒,面对荣誉他却淡然处之。

正如刘勇所言,在西南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像他这样的医务人员还有很多。疫情期间,学校附属医院和附属中医医院先后派遣142名医务人员奔赴湖北、北京以及埃塞俄比亚等抗疫一线。廖斌也担任泸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副指挥长及医疗组组长,组织三所直属附属医院全力以赴,筑起泸州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

“学校是在党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建设成长起来的,传承着川南医士学校、第二野战军川南医院为民担当、重技术、重应用、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回馈社会、服务人民是学校的职责和使命。”廖斌说。除了积极应对疫情,参与地震、抗洪等重大抢险救灾,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还依托教学资源、学科专业和人才技术等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承担泸州市基层卫生人员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面向泸州四县三区建立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模式,助力成员单位的学科建设、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流程优化、服务能力提升……学校众多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行动,受到当地人的好评点赞。

今年,西南医科大学又与泸州市委、市政府合作,共建川渝区域医药健康中心,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五地一中心”,即川渝医药人才培养高地、川渝医药高层次人才聚集地、川渝医药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高地、川渝医养结合高品质生活宜居示范地、川渝医药国际交流基地和川渝区域医疗中心,助推泸州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