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反映“家委会逼家长同意让老师给孩子留作业,因此发生激烈交锋,希望取消家委会”,最后以“家委会认错”结束。当地教育局回复称,“家委会在您以及班主任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思想的错误,对国家的‘双减’政策提高了认识,坚决支持国家号召,不给孩子留书写类家庭作业。”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之网”,难免会发生思想碰撞和观念冲突。“反对鸡娃被驱逐”也好,“家委会认错”也罢,面对同样的规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也有不同的需求,众口难调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导致家长们“一摩擦就起火”。
设置家委会的初衷,在于加强联系沟通、增强家校互动、实施有效监督、促进学生成长。家委会要集纳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倾听家长们的心声,表达家长们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看法。更进一步说,家委会有助于厘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责边界,通过多元合作共治的方式来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家委会有存在的意义,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委会都上演了“变形记”。
不论是找几个“情商高”的家长组成家委会,还是为了让老师对自家孩子格外照顾一味地迎合讨好老师,如果家长们不能理性认识家委会的作用,不能怀抱着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参与,家委会就会走调、变味。
在教育焦虑的裹挟下,部分家委会成员对“双减”政策缺乏深层次的价值认同,缺乏足够的尊重和敬畏。给小学一年级学生留作业、考试,不仅加重了孩子们的学业负担,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业压力和精神焦虑。积极践行“双减”政策竟遭遇部分家委会成员的抵触和排斥,这样的做法不仅背离了制度规范,也偏离了家委会的角色本位。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和推行“双减”政策作为时代潮流,呼唤家长们打破思维定式、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唯分数”“唯升学”的价值观念也需要重塑与更新。说到底,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和“双减”政策并非轻视教育教学,而是要减负增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双减”作为一项公共政策,需要凝聚家长的“价值公约数”,那种在操作过程中对规则进行人为的变通和替换、千方百计“抖机灵”的做法,需要得到规训与惩罚。只有让“双减”政策落地落实,制度善意才不会在执行过程中打折扣,才能对孩子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