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的名气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今年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建校65周年,校友会上,大家讨论起这个话题。最终,讨论落脚到学校培养了多少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
“我们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最终,是要回归育人,希望培养更多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毅说。近年来,该校坚持“以本为本”,深入推进“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对标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在专业特色发展、人才递进培养、师资评价改革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致力培养专业过硬、能力突出,同时“心怀梦想、心存坚守、心有感恩、心系苍生”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个性化施教”贯穿培养全阶段
1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同学们接连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经典诵读考试、学校牵头举办的西部中医药高校联盟经典等级考试。“根据考核情况,针对不同学生,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指导。”基础医学院院长冯全生介绍,学院经典教研室会综合分析考试成绩,针对性进行教学和辅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学校坚持将‘个性化施教’贯穿人才成长全阶段,本科生导师需根据带教情况及阶段性考核结果,对不同学生实施分类、分向、分步的课外理论或实践指导。”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余曙光介绍,这也是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举措之一。
近年来,该校根据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实施了“诵解期、别明期、彰悟期”逐级递进,“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中医思维养成与临床能力发展”相融合的“三期三融合”递进式培养模式改革。学校还设立了综合能力训练教研室,跨学院组建课程团队,提升学生综合应用各科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在抓实教学工作的同时,该校大力构建学生荣誉体系和学生自主学习服务体系,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增强学生学习荣誉感和主动性。“大学最自豪的就是在本科毕业时获得了学校荣誉学士学位,极大激发了我努力学习、做好科研的信心和决心。”以优异成绩“保送直博”的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专业研究生杨茂桦说。
改革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回归教学
10月2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红毯秀”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园举行,20名老师手捧鲜花,在同学们欢呼簇拥中走上红毯。这是该校第二届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从学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医疗服务等岗位的先进典型中产生10位“年度人物”。
“学校年度人物评选是学校精心打造的‘师德楷模’‘师德名片’品牌活动之一,也是校级最高荣誉奖项。”成都中医大副校长杨静介绍,近年来,学校专门成立了师德建设委员会,将师德评价结果融入人才引育、课题申报、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等工作中,激励广大教师回归育人本分。
同时,学校还大力推动人才分类评价与绩效工资改革,在师资评价暨绩效管理中引入教学质量评价系数、新专业建设系数、课堂改革系数、校级及以上教学名师系数等,引导教师回归教学,围绕本科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改革和研究。在学校高水平成果奖励中,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等教学成果比重也得到明显提高。
章津铭2016年成为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师,2017年被评为副教授。2020年,他又破格评上了教授职称。这一方面是因为其丰硕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校人才评价改革。“现在评价更加多元化,老师们发展的路更宽了。”章津铭告诉记者。
将中医药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堂
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最终指向是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结合学校特质,成都中医药大学向全体师生提出心怀梦想、心存坚守、心有感恩、心系苍生的“四心”要求。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雷虹艳将一堂思政课搬到了中医药博物馆,党领导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辈先贤的感人事迹,乃至一味药材的产生,都成为雷虹艳的思政课素材。
雷虹艳介绍,学校积极改革思政课程内容,将中医药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堂,构建“医德交融、以文化人”特色思政课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构建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全覆盖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政”,打造“飞说微语”网络思政原创品牌,以微视频、微电影等精品内容感召引领学生成长。如今,思政课越来越受学生欢迎,雷虹艳也被高票推选为本届年度人物。
在刘毅看来,课堂是思政育人主阵地,但思政育人不只在课堂上。每次面对师生讲话,刘毅总会讲到一些学校的历史故事。建校时操场是怎样铺起来的,老师们是怎样自己编印教材的……对学校的历史细节,刘毅如数家珍。“我们要从学校传统中挖掘精神力量,构建成中医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