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成都市实验小学战旗分校 刘光巧

《教育导报》
2021年第113期(总第3641期) 导报三版

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越来越重视非智力因素在人一生中所起的作用。在小学教育中,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有了良好的习惯等于获得了掌握知识的钥匙。教师不光要给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产生自己学习的愿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如: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阅读习惯,思维习惯,卫生习惯,办事习惯,劳动习惯,甚至玩耍习惯等等。笔者主要从作业习惯和良好的观察、思维习惯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独立完成,富有创见,思路清晰,先复习后作业,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清洁等。在作业习惯培养中,尤其应注重自觉检查习惯的培养。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检查习惯,才能减少学生的失误,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很注重强调对作业的检查。但有一些学生不会检查、不主动检查,“知”落实不到“行”上。做完题后,将作业本或试卷看着,就认为是检查。有时,课堂上作业量太大,学生忙着赶作业,留不出检查时间。这些都阻碍了学生自觉检查习惯的养成。

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具体的、易于操作的检查作业的方法。例如:做口算时,做完后,将得数用手蒙着,再算一遍,将得数对比,看是否一样;做笔算时,做完后,在草稿纸上再算一遍或用另一种方法验算,看得数是否相同;做应用题,检查时,重新分析数量关系或将答案代入原题,看能否逆推至条件等。学生掌握了检查的方法,才使检查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做一个检查的样子。

其次,教师应对学生作业的检查给予必要的督促,引导学生,由扶至放,逐步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例如:对完成作业后的行为进行监督,适时提醒个别学生——不懂方法的,再教方法;偷懒的,提醒督促。收作业时,要求将草稿一并收上,进行评阅。对检查习惯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对不足的同学给予帮助。把学生“知”落实在“行”上,实践“知行合一”,长此以往,一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维习惯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训练思维是数学的精髓,学生只有具有了良好的观察思维习惯才能有意识地用科学的方法去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课堂中向学生渗透有关这方面的观念。例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学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知识点时,用投影出示两个30度的角,红角边很长,黑角边很短。问:你认为哪个角大?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说红角大,有的说一样大,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说:你们的说法我都不同意,因为你们的结果都是用眼睛看出来的,而用眼睛看的结果不一定准确,要想得到准确的结果,就要用科学的方法比一比,量一量。接着演示将两个角移动,重叠,孩子们看到红角黑角的两条边完全重合。告诉学生,这时就可以准确判断两个角一样大;然后,再用三角板的30度角分别去和两个角比大小,学生发现,这两个角都正好和三角板上的角一样大。最后我进行小结,告诉学生,观察事物时,不能只凭眼睛看,要用科学的方法量一量,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从学生由迷惘到兴奋的眼神里,我知道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是这节课,结束时,我拿出用来引入新课五角星。问:你现在能告诉大家它有几个角吗?开始学生仍然回答有5个,这时,我用手摸着内陷的角,问这是角吗?学生恍然大悟,几个快嘴的同学迫不及待的叫出来,“有10个”,所有孩子兴趣高涨。我趁势告诉学生,观察事物时,不能只注意事物表面,而更应注意隐藏的、不易发现的方面,才是科学全面的观察方法。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还有很多。

一位哲人说过:习惯就是习惯,没有人能把习惯从窗口扔出去,但可以从楼梯上一步一步把它哄下去。可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是长期、艰巨、细致的综合教育的过程,需要不懈地坚持。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