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

——四川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教育实践与回答

■本报记者 胥茜 葛仁鑫

《教育导报》
2021年第117期(总第3645期) 导报一版

随着两项改革教育“后半篇”文章的推进,我省涌现出一批有特色的乡村学校。图为广元市利州区范家小学课堂。(宁先民 摄)

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以下简称“两项改革”),是四川结合省情实际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重大基础性原创性改革,是四川省委作出的打基础、利长远、系全局的重大改革部署,也是近年来四川涉及最广泛、群众最关注、影响最深远的改革之一。

两项改革是一篇前后相续的大文章。省委书记彭清华在绵阳市三台、盐亭两县蹲点调研形成的“两项改革”调研报告中指出:“‘前半篇’重在调整减量,形成物理变化;‘后半篇’重在提质增效,催生化学反应。目前‘前半篇’完成较好,但如果‘后半篇’跟不上,改革就不算真正到位。”

教育,是与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服务之一。一年来,四川教育系统紧抓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契机,坚持规划引领先行,做优做好学校布局调整,推动学校布局由“行政区”向“经济区”转变、教师配置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管理体制由“管学校”向“管学区”转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以满足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

破局

“城挤村空”,两极分化难题亟待破解

回想起自己面对过的两极状况,叶辉至今印象深刻。

三台一中初中部和长坪初中皆位于绵阳市三台县潼川镇。2019年,叶辉既担任城区学校三台一中初中部校长,同时又兼任乡镇中学长坪初中的校长,“两校相距仅4公里,情况却截然相反。”

当时,长坪初中仅有120余名学生,却拥有近40名教师。“学校每周仅上两节课的教师不在少数。”叶辉回忆说,那时学校教学氛围不强,教师比较散漫,教学没有激情,导致学校管理工作力不从心,教学质量也提不上去。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镇上的三台一中初中部有着近1800名学生,却只有110名教师。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分身乏术,“每学期开学教师缺口大,无法合理排课。”此外,该校共设有31个班级,部分班级超60人,大班额现象严重。

“城挤乡空”,不只是三台面临这样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四川乡镇数量曾多达4610个,居全国首位。建制村数量也大大高于人口、面积和经济总量相近的省份,这样一种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密、实力弱的乡镇和建制村设置,稀释了公共资源、降低了服务效能,这在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生源向城区学校转移。农村学校生源日益减少,不仅导致学校资产闲置浪费严重,还造成教师资源浪费。同时,部分乡村学校教育质量连年下降,与城区学校的差距不断拉大,无法满足群众对教育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需求转变。

而另一方面,随着大量生源涌入,城区学校“一位难求”,教师资源紧张、大班额难以化解、场地条件有限……阻碍了城区学校的发展。

“城挤、乡弱、村空”的供需矛盾、教师配置的不均衡矛盾、城乡教育的质量矛盾,成为制约全省城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两项改革“前半篇”文章中,四川乡镇和建制村数量大“瘦身”,到了“后半篇”文章,优化布局、提质增效则成了重头戏。按照省委部署和要求,全省教育系统闻令而动,开启了一场突破城乡教育发展瓶颈之战。

布局

优化调整,城乡教育资源“活”了

“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是实现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的必经之路。”今年3月,四川省教育厅对全省183个县(市、区)的教育局长进行两项改革教育“后半篇”文章专题培训。培训对我省《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方案》进行解读时指出:“教育系统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重点是要做好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

2021年,四川教育系统按照“幼儿园就近就便、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城镇或片区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资源向寄宿制学校集中”的总体思路,重点推进“空心学校”、生源严重萎缩的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的撤并整合。

此次布局调整,并非简单的“撤点并校”。

例如雅安市荥经县,县域内73%的幼儿、72%的小学生、78%的初中生集中在城区,在做“减法”撤并农村小规模学校前,荥经县先增加投入做“加法”,坚持学校布局由“行政区”向“经济区”转变,通过新建、改造、扩建等方式新增幼儿园学位和城区寄宿制学位,保障每一个孩子的就读需求。

与此同时,如何整合教育资源也是各地在布局调整中思考的关键问题。

以三台县乐加紫荆初中为例,该校与邻近实力较强的中新镇初中合并后,腾出校舍用于乐加小学办学,而乐加小学原址又改建为公办幼儿园,这种“撤一校、利三校”的情形,频频出现在各地的布局调整中。

“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具体操作中,绝不是简单的撤并、联办。”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王永昭谈道:“必须将人口、地理、经济与教育结合起来,以空间布局调整为牵引,才能着力破解当前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难题。”

随着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深入推进,我省各地城乡教育资源焕发新生。

德阳市旌阳区将闲置校舍改造为净菜加工厂和“中央厨房”,什邡市将闲置校舍改造为艺术与劳动教育基地,闲置资源用“活”了;眉山市洪雅县以布局调整为契机,探索“学区制”改革,学区内各项资源统一调配,学校发展环境统筹“活”了;广元市旺苍县试点公立学校“两自一包”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学校发展动力激“活”了;内江市资中县推行教师“县管校聘”,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学校按岗聘人、教师有序流动,教师资源搭配“活”了。……

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也是这场布局调整的一大特色。

宜宾市高县文江镇礼义小学位于大山深处的苗族聚居村,虽然学校规模小,考虑当地实际,仍然得以保留,还被高县打造成为苗族特色鲜明的精品小学;乐山市井研县在布局调整中坚持“一生一案”精准施策,四合小学残疾学生小美(化名)在上学期间需家长陪护,撤并到马踏小学后,学校特别安排其母亲在校内负责保洁,陪同就读。此外,多地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定制公交、“红领巾专车”等方式,解决学生上学路程远以及家长接送的问题。

变局

提升质量,让师生更有活力和干劲

去年11月,在仁寿县龙正镇小学金顺校区开展撤并校点工作的时候,该校点45名学生家长中,仅有学生李晓伟的爷爷一人反对,在他看来,孩子到了镇上读书接送没有以前方便。

李晓伟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得知这事后,态度却截然相反:“我们早就想让孩子到镇上的学校读书,这是好事呀!”夫妻俩人立即回乡,在镇上为爷孙俩租了房子。

从晓伟一家人的反应中,不难看出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上好学”成为广大家长最为迫切的愿望。

增强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进“两项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两项改革教育“后半篇”文章,提升教育质量是关键。

今年2月,绵阳市涪城区将全区最年轻、高学历的校长吉彦霖,选派到农村学校杨家小学担任校长。“乡村学校的发展提质,是两项改革教育‘后半篇’文章里非常重要的内容。”吉彦霖说,积极对接城区名校资源,带动位于中心集镇的杨家小学特色发展,从而引领区域内其他乡村学校,是自己的破局之策。

绵阳市游仙区青年教师雷世庭今年3月也迎来了从教路上的重要转变。2018年,大学毕业的他考聘到农村学校东宣小学任教,教学经验匮乏。该校合并到徐家伟清小学后,雷世庭不仅可以参加每周例行的教研活动,还有了结对的师傅,“感觉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为帮助撤并校分流的教师尽快适应,各地各校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这些教师融入新环境。仁寿县利用寒暑假,分层次、分类组织进城和新任教师集中培训,仅今年暑假,参训教师就达1 .6万余人次。

如今,三台一中初中部与周边的长坪初中、禾加初中合成了一校,校长叶辉不再烦恼。“我们把新进的学生分流到原有的班级,采取拉通编班与针对性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快适应新的环境。”

“新学校宽敞又漂亮,同学变多了,各种活动也变多了!”这是遂宁市蓬溪县文井小学学生李佳航进入新学校后高兴地说。

随着我省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深入推进、变化,正在学校师生的点滴之间悄然发生。

两项改革教育“后半篇”文章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计划用五年时间的努力,为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奠定基础,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明显提高。

12月中旬,教育厅召开全省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两项改革教育“后半篇”文章培训会,进一步推进该项工作。

会议强调,要坚持规划引领先行,紧抓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契机,进一步引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以片区为单元规划引领两项改革教育‘后半篇’文章做深做实。

“两项改革”重塑了四川乡镇经济和治理版图,布局调整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站在新的起点上,每一位教育人的努力都将汇集在一起,共同开创出崭新的城乡教育格局!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