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学院国际教育学部教师党支部探索“三抓三促”工作法

将思政教育融入外语人才培养全过程

■本报记者 何元凯 文/图

《教育导报》
2021年第117期(总第3645期) 导报一版

辅导员王星(后排左三)在“星辰”微思政辅导员工作室和学生讨论近期活动方案。

宜宾学院国际教育学部教师党支部实施“三抓三促”工作法,通过党支部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党建新平台建设,打造课程思政建设团队,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促进思政教育渠道畅通,敦促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解决外语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薄弱问题,培养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外语人才。

建课程思政教研室示范引领

“过去,我觉得党建是党建,教学是教学,不知道如何把两者融合起来。”宜宾学院国际教育学部教师樊军所说的,也是不少外语老师面对课程思政新要求时的困惑。

针对外语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力量薄弱的问题,宜宾学院国际教育学部找到组织建设这把钥匙,利用教师党支部的组织力量和团队示范带动课程思政项目建设。

教师党支部组建起以党支部书记为主任、党小组组长为骨干的课程思政教研室。教研室规划建设目标,制订实施方案,建立“月月研讨、人人申报、课课过关”工作机制,依靠政治、业务“双过硬”的党员教师,强化党支部对植入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把关。4个党小组先后有8名教师以专业课、公共课、课程建设、课堂设计等为切入点,示范如何将课程思政的理念植入教学教研实践。

樊军告诉记者,在支部工作法的引导下,自己加入课程思政教研室,积极参与党支部组织生活、党小组交流研讨、示范课展示、“四史学习进课堂”等活动,在学习、实践中明晰了实施课程思政途径和方法,成功申报了两个省级课程思政课题。

“以前课程思政建设都是教师一个人单打独斗,如今通过抓好组织建设,所有党员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带动了学部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课程思政工作从党建层面向非党员教师层面辐射。”党小组组长杜云说。

强化实践机制促能力提升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宜宾学院国际教育学部党总支书记罗春雁立刻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放进了自己主讲的微党课里。

该支部通过“书记讲、典型讲、党员讲”微党课,把思想政治建设与课程思政,组织培训与个人学习有效结合;通过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语版)进课堂”“课程思政共商、共赏”等系列活动,切实帮助教师提升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讲通中国道路、讲懂中国文化的专业思政能力。

此外,该支部大力建设课程思政创新案例库,挖掘具有外语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思政精品课,鼓励教师以如盐入水的方式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英语专业导论课以“大学生怎样珍惜自己的大学生活”为主线,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综合英语课补充中国文化负载词、时政热词,内化学生民族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

紧抓课后思政教育不放松

每周五,国际教育学部英语专业师范生李祖国都会前往翠屏区青叶小学给孩子们上英语课,这是国际教育学部“希望之翼”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工作之一。

自党员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这样的支教活动从未中断。队伍先后与宜宾市翠屏区5所偏远山区学校达成长期合作关系,为其提供英语课程义务教学。“这是我们作为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李祖国说。

如何创新形式,强化教师党支部对学生成长的引导作用?近年来,针对外语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单一、特色不显的问题,国际教育学部教师党支部着力强化阵地建设,搭建党建新平台,实现思政教育多维互补。教师党支部牵手学生党支部建立了“希望之翼”党员志愿服务队、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和“星辰”微思政辅导员工作室,紧抓课后思政教育不放松。三个平台在党员志愿服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新媒体手段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展现风采。

“‘追梦人’巡回交流会应该提上日程了,同学们有什么建议?”在“星辰”微思政辅导员工作室,工作室主持人、辅导员王星和同学们正讨论一项思政教育创新活动。王星介绍,工作室采用“工作室+学生社团”的创新模式,根据学生需求针对性开展“线上+线下”教育和服务活动,让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方式更加直接。在这个工作室,辅导员与学生是成长的共同体。“利用微平台传递思政微语言,透过微细节打造思政微故事,拉近师生距离,突破时空界限,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王星说。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