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娃儿, 不简单!

■蒋凤

《教育导报》
2022年第6期(总第3654期) 导报四版

■蒋凤

上周五下午放学,我正好路过邮局。突然,邮递员老王惊讶地喊:“这娃儿,不简单!”邮递员小张问:“怎么了?一惊一乍的。”“干了几十年邮递员,我第一次收到报社寄给学生的稿费,这个六年级的娃儿,真不简单,稿费还不少,80元呢。”老王细细道来。

话音刚落,小张叫住了我。“没准儿,这娃儿就是你班上的。”接过汇款单,我定睛一看:颜平,六(8)班,就是我班里的!老王向我竖起大拇指:不得了,不得了,一个农村小学生,还把名字印到报纸上了!我心潮澎湃,但面容平静,淡淡地说:“王师傅,其实也没啥了不起。上半年一个孩子的作文,也在《教育导报》上发表,我会将你的夸奖转告给颜平,希望他继续努力哈!”

老王这样夸奖,让我骄傲。我是一个乡村教师,《教育导报》如一缕清风,为我送来鲜活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教育导报·家教周刊》上发现了不少城区学生佳作,我纳闷:难道乡村孩子就不能露脸吗?但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邱达官,他屡次作为指导教师出现在《家教周刊》上,他也是一名乡村教师。他行,我也行。

心动不如行动,我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入手,精心指导学生投入读写活动。每周一节的读报课,我动员学生阅读发在《家教周刊》上的作文。那些小巧、新颖、精美的文章是《家教周刊》的最爱。渐渐地,学生悟出了一些小窍门,平日里,他们就在希望的田野里“爬格子”,偶有灵感就随笔记下来。日积月累,每个学生都积累了一所不可小觑的素材仓库。

最幸运的是,《家教周刊》开通了电子版。每周六一期,我就在周一专设一堂读报课。网上轻轻一点,《家教周刊》习作版便映入眼帘。学生饥渴的眼神,不约而同地聚焦一体机。“哇哦!一年级的学生都发表文章了。”在同学们的惊呼中,我看到了希望,他们何尝不想把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印在报纸上。“凡能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编辑部给多少稿费,我就自掏腰包,等额奖励。”我的许诺赢得学生掌声一片。

教学相长,这句话不假。一些孩子高涨的激情也在倒逼我、推动我、成就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我从反思到深思,将思考的结果形成文章。《收放自如的课堂生成》《听出言外之意》《给“读”留下一道美丽的印痕》等小文有幸在《教育导报》上露脸,主研的教学成果也拿到了省政府二等奖,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特殊教育成果也获得了省级奖励。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早已立下扎根乡村的誓言,在希望的田野里,我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将乡村孩子带向未来,缩短与城市孩子之间的差距,他们是一块璞玉,只要雕刻者用心塑造,顽石也会变成雕像。立足乡下,放眼“乡上”,用广阔的的视角、先进的理念、良好的方法,托起“泥娃娃们”明天的太阳。

“这娃儿,不简单。”这是对学生的“赞誉”,也是对老师的真诚“夸奖”。为了这句夸奖,我会继续好好学习、好好教书、好好育人。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