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园来了三名研究生

■ 本报记者 鲁磊 倪秀

《教育导报》
2022年第6期(总第3654期) 导报一版

一个农村幼儿园的教师中,有三名硕士研究生。这是近来成都市新都区马家镇居民津津乐道的话题。

2012年,在成都市推进农村幼儿园标准化进程中,马家镇有了第一所公办幼儿园,并由近90年办园历史的新都一幼领办,建成了新都一幼马家分园。建成之初,幼儿园就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利用好农村的资源,把农村学前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依托新都一幼的优质资源,马家分园的老师一头扎入“田园课程”的研究和实践中,探索适合农村幼儿发展的育人模式。今年,幼儿园的探索成果获得了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现在许多年轻人,急于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教育需要长时间投入,急不得。”廖俊平2018年从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来到马家分园工作。她发现这里的老师正在研究一个“前沿课题”,这让她感到异常兴奋。“读大学时,我就常在想:农村的一棵树、一根草都是高级的教育素材,如何让更多老师看到它们的价值?”

马家分园浓厚的科研氛围,让廖俊平选择留下。她每天带着孩子们种植蔬菜、观察植物生长,让孩子把收获的蔬菜画出来、做成食物、制成染料。

空余时间,她还利用所学和专长,与老师、家长和幼儿进行访谈,寻找更多支持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方法。

幼儿园来了研究生,让附近居民颇为高兴。同时,他们也有疑惑:研究生老师就是教孩子种菜?不学英语单词、算术,天天玩得满身是泥,能行么?

“观念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廖俊平和同事王莹莹、杨李娜在工作中特别注意对家长的引导,比如邀请家长参加园里活动,请他们为孩子的种植游戏提供农具和种子。在游戏过程中,老师还会给家长科普怎样发展孩子能力、发展了什么能力。她们渐渐发现,家长对幼儿园的活动越来越支持,也更加理解这样的教育理念。

王莹莹2014年从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便加入了马家分园研究团队。王莹莹说,当时还是新手的她,急于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预设了很多教育主题,可没想到却被孩子们一次次推翻。

“孩子牵着老师走,老师陪着孩子走。”这是王莹莹工作8年总结出来的经验,在她看来,“站在儿童视角,尊重发展儿童”只是概念,真正要做到,需要先忘掉概念、忘掉理论,全身心投入到儿童的成长过程中。

杨李娜2017年从西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辗转来到幼儿园。也许是初来不适应环境,看到校门外就是菜地,她“哇”地一声哭了。“这与我理想中的工作差距太大了。”

近年来,以游戏、活动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共识,但理念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身处改革发展的前沿,我们不仅得到了历练,也努力让农村学前教育更有深度。”慢慢地,杨李娜在理论与实践中找到了存在感和价值感。“如今的农村学前教育,不再是‘带带秩序、管管安全’那么简单,而是要更加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开发组织更多的课程和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益智、在乐中成长。”

“发展儿童,成就大气”马家分园大门上铭刻着办园理念。新都一幼园长曾宇说:“随着农村幼儿园的基础条件越来越好,教学研究的氛围越来越浓,一定会有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投身农村学前教育,让儿童得到真正发展。”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