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教授》
作者:[加]玛吉·伯格/芭芭拉·西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田雷
出版时间:2021年1月
ISBN:9787559834041
当下是急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快得不得了,就连大学的象牙塔内也难以容下安静的书桌。校园的时钟嘀嗒作响,大学变得像公司一样,不断催促教授们速度能再快些,效率能再高些,成果能再多些。有学者称,当下的文化以“展示忙碌”为美,而加拿大两位学者玛吉·伯格和芭芭拉·西伯合著的《慢教授》一书则反其道而行之,主张建设一种“慢文化”,它以平衡为美,且敢于质疑生产力的追求。本书的慢文化主要是针对大学教员的工作困境提出的,所以叫《慢教授》。整本书以学者的职业生活作为方法,从教学、科研到同事相处,依次展开,揭示并分析了当今学界的绩效文化和速度焦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种种解困之道。
埃莉诺·布兰特利·施瓦茨博士担任密苏里大学的校长,她说:“从我还在学院那会儿,我一直就过着非常繁忙的生活,当时我有全职的工作,作为一位单亲妈妈,还要养育两个孩子。那种情形,到处都是高压,所以我摸索出了时间管理的技术,纯粹是出于生活的必需。从凌晨4点,我就开始写作,一直到6点45分,这时我叫醒孩子们。前一天晚上,我们总是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我是要上班,孩子们则是要上学。我们会把明早所需的全部东西放在门口,也在前一晚备好午餐,放在冰箱里。现在,我雇佣了家务工人,但她们同样必须要听我的管理。我总是努力着在同一时间去做两件事,只要任务是允许这么做的。”
如今,大学的公司化,已经制造了无所不在的时间紧张和压力,大学教员甚至比公司 CEO还累。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做了一项关于大学教员的调查,在比较了大学教员和公司 CEO之后,得出了一项惊人的发现。在大学教员这一组,高达78%的受访者认为:“无论他们工作多么努力,都无法完成所有的任务。”还有62%的大学教员认为,他们“在每天结束时都感到身心俱疲”,而公司 CEO的同比数据则为55%。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说:“一个人走进博物馆,对讲解员的述说很不耐烦,而不断问这些展品值多少钱。只有钱数让他对艺术品产生有意义的感知。不要嘲笑这个人的无知。这正是大学教授们对待同事的研究、甚至对待自己的工作的方式。研究的具体内容不重要,脑子里想的只是发表了多少、在哪里发表、这些发表在职称和奖金上如何兑现。”
艾伯特·爱因斯坦曾说:“‘浪费’时间,是创造力之母。”本书也主张“慢工出细活”。学者们忙得马不停蹄,然而,研究成果却粗制滥造。有学术团体发出这样的呐喊:“思考,我们需要时间。消化,我们也需要时间。在重拾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失落已久的对话时,即便要误会对方,我们都需要时间。我们不能每时每刻向你们解释,我们的科学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又能带来什么好处;原因很简单,就连我们自己目前也并不知道。科学,需要时间。给我们一些时间,当我们思考时。”
本书指出,将“慢原则”引入我们的职业生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减缓工作压力,守护人文主义的教育,抵制大学公司化的脚步。与其说“慢哲学”是在缓慢和速度之间的对比,毋宁说对比发生在用心和分心之间。
事实上,所谓慢,与其说是一种时间持续的问题,不如说是一种能力,要能去区分、去评估,以及一种习性,要去培养愉悦、知识和品性。心神不定和碎片化,是当代学术生活的缩影。慢的理想可以让我们找回共同体的感觉,重新发现学术的乐趣——友谊以及力量的交汇——也正是这种感觉,支撑起学术界的创新精神。
据蒲实、陈赛所著的《大学的精神》讲,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一本柏拉图的《理想国》,或者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可能要读上一个学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恐怕要两年。三四本著作读完,本科学年也差不多结束了。我非常喜欢这种耐心、细致的做事态度。只可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雅从容,已渐行渐远。
其实,放慢脚步,不仅仅适用于大学。现在,几乎各行各业都缺少那种稳稳当当做好一件事或做好一件产品的心气。人,已经慢慢演变成一个不停歇的机器了。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在争分夺秒。“‘慢教授’,要找到反思和对话的时间,以此为手段,他们要找回大学的智识生活。”“慢”原则,固然是当下之所需,但想要实现,可就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