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事件

■陶敏

《教育导报》
2022年第14期(总第3662期) 导报四版

一个晚上,女儿与我彻底打破了掩藏许久的“伪和谐”氛围。那时她正在书房写作业,我来到她跟前,巧妙地说现在电费越来越贵,两人在一个房间学习可以节约用电,还可以相互监督、共同进步,征得她同意后我便坐在一旁读书。

但我并没有认真看书,佯装翻书,我偷偷观察她到底在做什么。原来,女儿写作业的间隙,总是把手机频繁地拿在手上翻看,我先是好言相告,可她却只用一句“知道了”回应。听声音我知道,她是在浏览短视频,一刷几分钟,或者看群消息,半小时就这样过去了。我想不能再忍了,还是得主动出击。

我让女儿把手机放到书房外,没想到她毫不犹豫地回绝:“不行,我要关注老师发的消息!”又经过几次严正交涉无果,她甚至变本加厉地拿着手机不放,并扬言:“你要看着我玩,我就玩!”摆出一副你奈我何的挑衅表情。

我隐忍了许久的情绪在此刻彻底爆发,一个箭步冲到她面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她手上夺下手机,狠狠地砸向地板,只听得“砰”的一声,女儿瞬时就跳了起来!像一头愤怒的小狮子发出咆哮声,开始歇斯底里地哭诉,“我平日学习压力那么大,回来抽个时间玩下手机都不行,你赔我手机,你赔我手机上的漫画图片,那是我辛辛苦苦积攒了两年的几百张动漫图片……”

我还在想应对之策的时候,女儿继续不停数落讨厌这个家庭,讨厌我,抹灭了她唯一的爱好……“你把自己未完成的目标和心愿都强加我身上,对我不公平。每天6点起床到晚上9点熄灯,一整天都在高负荷的学习状态,周末回家放松下都还要被你监视,放松不了!”

我跟她分析手机带来的弊端,试图打断她的说辞,却越发激起她的冲撞。

我一时没有办法,只好以静制动,认真耐心地听她讲,默默记下她说的每件事。或许是说累了,愤怒的“小狮子”趴在沙发上,变得萎靡不振。

看她这副模样,我便见缝插针,搞起了怀柔战术,马上去客厅里给她冲了一杯蜂蜜水端到她面前,然后走开。我用余光瞥了一眼,她先是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悄悄地端起来喝了几口又轻轻地放下。又过了一会,她终于起身,捡起地上的手机,冷冷地说了一句:“你摔的手机,必须负责给我修好,手机我不用都行,但里面的图片必须有。”我赶紧举双手赞同,低头看了一眼手机,屏幕惨不忍睹,后壳也碎了。小狮子最后“哼”了一声,去睡了。

其实细想一下,女儿一直以来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周末我加班或者晚回家时,总会给我制造小惊喜,有时进门就可以直接吃饭。偶尔在我忙的时候,她会冲杯自制的奶茶端给我,看着我喝完,晚上也总是嘱咐我早点睡。不仅如此,她人缘很好,特别能担事。一放寒暑假,大人、小孩都喜欢找她玩,各种活动邀约、出游,她一直扮演大姐姐的身份,呵护着每一个弟弟妹妹。

“手机”事件后,我开始反省自己,平日里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是否得当,思索她控诉的每一个微小细节,怎么化开心结,怎样回到开心、快乐的学习时光。

首先,改善周末伙食,变着花样做她喜欢的美食;兴趣班主动去接她放学,跟老师沟通近况;看她平日阅读的书籍,沿途找个共同话题,适当聊会儿天,拉近彼此距离;默默解决让她不满的事情。偶尔,我也会不露痕迹地提及手机带来的影响,适时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多探讨她喜爱的历史书籍,一起去图书馆寻找知识,增加女儿与同龄人之间交流的机会。……

我知道,目前女儿正处在青春期和叛逆期,只能做好引导,让她从内心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进一步袒露心声,聊聊理想,谈谈感受,真正做到关爱孩子的心理变化。

为了跟孩子保持同步,我果断卸载了手机里的短视频软件等,也不再拿着手机或者只能音箱听书、听音乐,在孩子面前减少看手机频率,在家里自觉把手机放得远一点。

在女儿写作业的同时,我也认真读书、写作,间或送去牛奶、温水,适度关心;等她上兴趣班时,我去收拾房间,拖地、打扫卫生。让孩子回家面临干净、整洁的房间,保持心情愉悦,更加效率化地写作业。

慢慢地,女儿的态度有了改变,对我也逐渐敞开心扉。会主动说说学校的趣事,谈谈学习的困惑,聊聊自己的想法,在又一次愉快的聊天氛围中,“小狮子”再一次问我手机能否修好时,我以一种诚恳的态度告知已无法修复,只听她说:“没事,确实坏了,说明老天都在提醒我不要沉迷了。”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我也慢慢领悟到,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需要扮演着各种角色,当跟孩子意见分歧时需要快速找到一种适合、有效的育儿之路,边摸索边总结,陪伴孩子的同时自己也要及时转变,接纳孩子的本真,从而达到平衡,和睦相处,共同成长。

正如《父母的觉醒》这本书里所写:“父母能够放弃虚荣心、自负感、控制欲,尊重孩子的天性,接纳孩子的本真,才能与孩子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

这一场手机事件,终于以“化干戈为玉帛”告终,胜利者有两个。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