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自己,教师成长的关键

■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李文送

《教育导报》
2022年第20期(总第3668期) 导报三版

一次全市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总决赛时,在“教育教学即兴演讲”环节,让选手对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谈自己的体会。一位青年教师既惊讶又疑惑:“这句话真的是陈鹤琴说的吗?这句话不是错误的吗?”赛后她问我,希望我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或看法。

陈鹤琴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主张“活教育”。在《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 .活教育》中,他说:“‘活教育’的教育目的在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方法,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如果陈鹤琴真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那么也是基于活教育的教育目的这个前提。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中的“好”就不是指考试分数高低问题,也不是说考上什么名校的问题,主要是指“做人的态度”“优良的习惯”“内在的兴趣”“求知的方法”和“人生的基本技能”。这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凝练的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不是说一定要考到多少分以上才算好,也不一定要上什么样的学校才算好,而是与之前相比,学生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有所改善,都可算教好了。

作为教师,无论是过去的、当今的,或者未来的教师,都应“会教”且“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养成好的习惯,如何发现自己的兴趣,如何习得求知的方法和人生的基本技能。用现在的教育话语来说,教师无疑要帮助学生养成核心素养,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

在我看来,好教师既会教,也不会教。前者很容易理解,如何理解“不会教”?我认为,好教师不但不会教学生伪知识、假真理,而且不会教学生坏习惯、恶态度,还不会教学生不孝敬父母、不与人相处,否则就枉为人师。即使有些学生、有些问题、有些内容,教师真的不会教或教不会,都属于正常的教育现象,因为人的认知、能力等方面都是有限的。面对这种现象,青年教师或中老年教师都不必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平,也不必因此而感到懊恼或愧疚,因为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受学校教育影响外还会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影响(即使在学校,也会受到不同教师和同学等的影响),所以教师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负使命就好。教师要自觉地不断成长自己,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周濂教授说:“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那个装睡的人自己决定醒来。”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不是陈鹤琴说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能够领会这句话的真正内涵和说此话者的目的。在特定的情境中,当赋予了相应的内涵,这句话有其合理性。当所说情境和所指内容不同,这句话也存在局限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说:“某一教育真理,用在这种情况下是正确的,而用在另一种情况下就可能不起作用,用在第三种情况下甚至会是荒谬的。”根据这样的逻辑推理,在某种情况下不起作用或荒谬的教育理念,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可能会发挥作用,是正确的。所以,教师要理解好这句话,不应从字面上去“断章取义”,不能从某些个案或不同情境及目的去评判其正确性。这句话应是对自我的要求和激励,不应是评价教师的标准。

我想对青年教师说的是,不管是读教育名言还是读教育名著,或者读名师名家,最重要的还是要读懂自己,因为读懂自己是教师成长的关键。那么,读懂什么?比如读懂自己的“会”与“不会”,从而明晰自身成长的方向和从教发力的地方,然后用“师会”教“生不会”,同时以“生会”突破“师不会”,进而实现师生教学相长。读懂自己,教师要学会反思,要懂得从“学”的维度找到“教”的思路和出路,也要认识到教师人人都是学习者、专业者、德育者、美育者和研究者。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