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忐忑与憧憬中眺望

——考研初试放榜后学生状态素描

■实习生 赵欣婕

《教育导报》
2022年第20期(总第3668期) 导报二版

距离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放榜已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线预计在3月中旬公布,紧随其后的是复试、调剂……在这段等待的日子里,各高校“研友群”里,各种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猜测与对比迎面而来:去年算得上很高分数的今年也许刚够得到国家线;教育机构、学长学姐们根据往届经验划出的“分数友好学校”在今年轮番失灵……一时间,除了偃旗息鼓的人在收拾心情、保持沉默,线上线下弥漫着能否考研成功的焦虑与憧憬。

尚能“战”否?

明确的失败结果并不意味心理情绪的尘埃落定

小陈(化名)是一名“二战”北师大心理学专硕的考生,本科会计学专业,虽然早有“梦想学校”关山难越的心理准备,但她还是想去努力一把。第一年,她选择了一个价格不菲的辅导班,“征战”未果;今年,在家长的支持下,她依旧选择“脱产”考研,虽然降低了预期,但仍让她承受着不小的心理压力。

成绩下来后,与她自己预估分相差不少,“偏低”,“第一反应就是和去年国家线做比较,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明确的失败结果并不意味着心理情绪的尘埃落定。相较于查分那天,她现在的心情已经好转许多:“当时还考虑怎么跟家长和朋友说分数,结果跟我妈聊过之后,她态度出奇的平静,惊讶于现在的考研像我这样的分数居然还考不上……”小陈的父母都从事科研相关工作,母亲更是在大学任教多年。母亲的认可让她宽心了不少。

是否还会“三战”吗?小陈表示,对未来的计划并不明确,现在只想单纯地将大脑放空,“可能会先回老家住一段时间,考虑清楚接下来到底怎么办。”

此岸彼岸?

是选择就此“登陆”,还是来年“再战”

在今年,远超往年国家线数十分的学生也并不高枕无忧。在某社交网络 APP,考试失败的学生在小组里分享经历、彼此安慰。考研出分当天,除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们在此报团取暖外,370-390分所谓“传统意义上高分”的学生声音也在小组首页飘荡起伏,甚至有人晒出394的总分,却依旧无缘于第一志愿。

“Top2新传,只录前15名,分数线400分。”发帖人在后续的回复中透露,她所报考的学校是北京大学,按照往届只录取前15的规律,她正卡在复试名次的门口。

像她一样怀有焦虑,“好像还差一点点”的人有很多。与高考的平行志愿不同,每个考生在考研时只能报考一所学校,几分之差不仅意味着会落榜名校,更有大概率会直接滑档。根据今年的情况,“新闻传播学”专业370分左右的人可能都面临着这个选择难题。

如果今年的分数只能遗憾地够到“此岸”,是选择就此“登陆”,还是来年“再战”,往往让学生百般纠结。

“985的本科有没有必要读双非的硕士”“末流985是调剂,还是直接工作”“非全日制硕士的认可度高吗?”……无数相似的疑问困扰着一年又一年的考生。

比起“明年一定更好”的许诺,“今年更‘难’了”大概才是常态。冷门专业逐年被发掘,文科专业热度不减,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心想着考上心仪的学校,往往很少抽空去规划考上以后的科研计划。

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22年报名考研人数再创新高,较去年上涨了80万人达到了457万,增幅21%。作为参考,2022年全国各级各类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

临岸一步

高分带来的喜悦之后,是新一轮的刻苦学习

早在出分之前,各大培训机构的复试群就已经热火朝天。英文自我介绍、科研成果整理是必须,书本复习、中英论文精读是基础。日程安排仿佛又回到了考研前的复习阶段。毕竟对于大多高校,复试资格从来都不意味着“稳了”,每年都会出现初试成绩优异、复试却发挥失误的案例,没有人想成为“意外”。

但随着近年来各大社交平台开始风靡经验帖,学生们在准备复试期间又多了一个环节——提前联系导师。

一位2021届考研成功的工科生就认为提前联络导师十分重要。她解释说,这样主要是为了确保未来三年所在的实验室条件良好。文科也不例外,已经有人在微博晒出心仪导师的回复截图为自己加油鼓气,争取在复试中获得更好的表现。不过太主动的联络也有可能引起部分高校教授的反感,但对于离心仪学校仅有一步之遥的考生来说,机会依然大于风险。

在这段关键的复试准备阶段,高分带来的喜悦正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新一轮刻苦的学习。公共课的优势将在复试时消失大半,专业课成绩更过硬的考生们则要凭此背水一战。

每年2月到4月的锦鲤动图转发里,愿望的内容总是相似的,每个人都在用百分之百的努力争取那份稀有的幸运:“拜托了,让我顺利考上吧!”

“岸”在何方?

渴望知识的人从来不缺学习的渠道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故事是从:我考上研究生开始的。”这句感悟在互联网最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在今年的回帖里它又重新获得了2836个点赞。

现如今学生考研的目的早已不只局限于科研梦想,这更像是一个人进入成年阶段后难遇的选择机会,而人们也笃信,这些选择将改变自己的人生。专业、城市、地区,一些在高考时“做错”的选择或许可以在此弥补,三年的科研经历既是深造,也是缓冲。

根据2021年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当年超过半数考生读研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由于就业压力大,提高就业竞争力。超过八成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则是因为学历在就业过程中受过歧视。

“学历=竞争力”的等式或许从来都不那么绝对,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校园和企业公认的硬指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勇发表于2021年的一篇文章也提道:“我知道一些同学考硕然后再考博,其实主要还是想混一个比较高级的饭碗,并没有把学问太当回事。如此这般之后,也就泯然众人矣,不会有多大出息。与其这样,那我觉得还不如做一些更实际的工作,那样也许会更有成就感。”

光阴似箭,相较于在踌躇不定之中浪费时间,珍惜手中已有的机会,是许多刚刚踏入20岁的年轻人更需要的。正如诸多良师益友们所劝导的:“考上后,学习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名校的资源多、机会多,要主动去品尝消化”……今日社会,渴望知识的人从来都不缺学习的渠道。

“岸”究竟在远方的星空,还是就在脚下?相信每个考生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虽然国家线尚未公布,但2022年考研对于大多数人已经告一段落。决意踏上2023届考研路的学子早就出现在各大自习室里,沉心静气,翻开书页,在每个可能改变人生的段落上做起标注。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