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石室中学一学子被剑桥大学录取,分享优秀秘籍——

“没有那么多天才剧本”

■本报记者何元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育导报》
2022年第23期(总第3671期) 导报四版

赵杨予辉和班主任易力敏

今年春节前夕,成都石室中学剑桥课程中心高三学生赵杨予辉收到了剑桥大学数学专业录取通知书,这是今年四川唯一的一封。同时,赵杨予辉还收到来自多所全球顶尖高校录取通知书。

在川内多位面试邀请者中,剑桥大学为何唯独青睐赵杨予辉?除了聪明和勤奋,“学霸”身上还具有怎样的品质?作为“学霸”的老师,是怎样对其开展教育引导的?就此,记者采访了赵杨予辉和他的班主任易力敏。

自我分析:热爱令人走得远,但坚持才是日常

赵杨予辉在数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获全美数学竞赛AMC12 distinctive奖(并获得 AIME资格)、欧几里得数学竞赛校级冠军、东南亚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奖(区域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14)、加拿大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奖、美国数学大联盟杯赛金奖、英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2次金奖、阿斯丹伯克利数学竞赛Power Round荣誉奖、美国数学大联盟团体赛团队金奖等多个奖项。

但他说:“没有那么多天才剧本。”

赵杨予辉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对数理化有兴趣,但初中时他更喜欢化学与物理,对数学的热爱是从高中才开始的。进入石室中学后,外籍数学老师安东鲁比尼让他发现:数学可以让人对这个世界有不一样的认知。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高一时,这位老师便提前将高三的公式拿给他们学习,引入各种符号与证明方法。满黑板的符号与数字带给赵杨予辉强烈的冲击感,那一刻,他觉得数学就是一种语言,一种用符号和数据来展示世界规律和美好的方法。“就是某些瞬间,我发现自己从数学里得到的快乐,无可比拟。”赵杨予辉形容道。

在赵杨予辉的记忆里,他的高中三年总体是很快乐的,除了高二与高三的冬季。这两段时间,是他对数学专业理解更上台阶的时候,也是他实现自我超越的时光。在高二的9月到12月里,他全身心地投入于竞赛(主要是数学)学习中,参与了大大小小近十个比赛,有一个月更是每周六都在参赛。竞赛的强度让他更专注,也更深入地去理解数学,时常与数学老师交流,翻阅各类相关书籍与文献,让他自觉在专业上有了明显提升。

“热爱确实能让我们在某个领域走得更深更远,但要到达卓越,枯燥的、独自承担的日子总是更多地占据着日常。”赵杨予辉说。

班主任观察:稳定的状态和开放的姿态

聪明和勤奋或许是大部分“学霸”的共同之处,除此之外,他们还拥有怎样的品质?以赵杨予辉为例,通过观察,班主任易力敏总结出了“4个稳定”——

稳定的情绪

高中阶段最容易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的就是情绪。这一阶段学生在与同学、老师以及家庭的相处中都比较容易产生情绪波动,部分学生还可能遇到情感问题。而能够最终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往往能够在这3年中能把情绪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易力敏介绍,赵杨予辉面对挫折失败时不会陷入懊恼,取得令人羡慕的奖项后也从不沾沾自喜。易力敏唯一一次观察到赵杨予辉较大的情绪波动,是他在某次重要竞赛前表现出了焦虑。但那次,他也表现出了自己较强的情绪调控能力。平常住校的他申请回家住两天,经过两天的调节,易力敏看到的又是一个阳光、镇静的大男孩。

稳定的身体素质

易力敏表示,能长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学生,一般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易力敏告诉记者,赵杨予辉非常喜欢体育,尤其热爱篮球运动。学校体育老师并不了解所教学生其他学科的成绩,但赵杨予辉所表现出的运动能力和激情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易力敏坦言,自己曾经认为体育活动会影响学习,如今偏见早已转变。体育一方面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状态,另一方面作为释放压力的途径,能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稳定的目标

拥有持之以恒的目标才能从优秀走向卓越。现在很多家庭已为孩子创造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学生对物质的追求没有那么强烈,要保持稳定的目标就需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赵杨予辉发现了自己的数学天赋并爱上了数学。因为热爱,他乐在其中,得到了很多正向反馈。

稳定的努力程度

兴趣很多人都有,然而“学霸”把它变成了坚持。

此外,易力敏认为,“学霸”还拥有开放的姿态。从教多年,易力敏遇到过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中很多人专注于学科知识的学习。赵杨予辉则拥有更加开放的视野,痴迷数学,就提前钻研了国内、国外大学的教科书;觉得自己缺少组织能力,就参加学校英语社,一步步成长为社长,在英语周运筹帷幄;没尝试过戏剧,就热烈投入一次,用风趣精湛的表演逗乐全场;人际交往自信积极,和同学互帮互助,为他们解疑答惑,仿佛一个“编外教师”……近3年中,赵杨予辉参与了很多活动,自身得到了全面发展。

经验总结:如何引导学生从优秀走向卓越?

给学生创造机会

易力敏表示,兴趣很容易是短暂激情,作为老师,需要帮助学生从兴趣发展到能力,从能力发展到使命感,老师需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获取正向反馈的机会。在易力敏的班级,高一高二时经常利用中午或自习课让有学科特长的学生作为“小老师”为同学们讲解知识难点,赵杨予辉就是“小老师”之一。讲解中,“小老师”既帮助了同学,获得了正向反馈,同时又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像赵杨予辉这样的学生,我们不仅希望他是个‘学霸’,更期待他用学到的知识,对祖国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老师则应成为他们人生的支持者。”易力敏说。高二时,她组织班级开过一个主题班会:“梳理百年留学史”。“各个时代出国留学的前辈们的初心是什么?他们的学习经历是怎样的?他们对祖国的贡献是什么?”通过一系列的德育工作,让学生一步步树立建设国家的使命感。

多维度关注学生

易力敏表示,高中学习压力重,学生主要精力在学业,为了学生全面发展,老师要因材施教,把他们“拎出来”。以赵杨予辉为例,他对数学钻研很深,高一高二就已关注国内外数学论文,但其他方面阅读范围却比较窄。易力敏就专门与他交流阅读的重要性,帮助他拓宽阅读面。高一时,赵杨予辉没有担任班干部,老师们就建议他多参加活动,高二下学期,他成为英语社社长,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进一步锻炼。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